《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显示,5年来,“三公”经费之一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由2010年的61.69亿元降至2014年的35.99亿元,削减了25.7亿元,削减额度居三项之首。
5年公开的“三公”经费中,前4年每年的支出总数据分别为94.70亿元、93.64亿元、74.25亿元、70.15亿元。在这些数据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比均超过一半。2010年,该项费用占总费用的65.14%,2011年该比例略降为63.16%。在2012年决算支出中,公车费用比例下降比较明显,至54.74%,但在2013年中比例又有所上升,为59.81%,2014年上升得更多,达到61.2%。
“相比之下,出国经费和公务接待费(在平时支出中所占)的频次低,公车支出是常态化。”白景明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出国经费不降反增。统计显示,2010年的出国经费是17.73亿元,2011年为19.77亿元,2012年为19.45亿元。
“这个很正常。”白景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外交等诸多方面越来越突出,这就会体现在花钱上,“比如财政部的出国预算越来越高,说明财政外交越来越广,我们不能绝对地看待出国经费数据的增加,应该看为什么出国,因为很多事是必须做的,这跟政府职能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公”经费决算数没必要经过审计后再公开
记者注意到,在已经公布的部门中,有近九成部门花在“三公”上的资金并没有出现超支现象。
“因为无预算不能支出,有预算不能突破预算,当然预算有一定的调整权,但是可以看出我们的制度取向是控制‘三公’,严格控制不能超出预算。”白景明说。
但是,6月底,审计署公布了46个中央部门、单位201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三公”经费的问题仍突出。公开资料显示,这些中央单位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超过142亿元,超过七成单位“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而目前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经费的决算执行数并没有经过审计。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公布前没必要进行审计,因为《预算法》要求所有预、决算都要公开,不能说非得审计完了再公开。审计是审计,公开是公开,按照法律要求该公开就公开,跟审计是两码事。”白景明说。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