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温家宝5年4次访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图)

2015年05月29日 10:25:00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教案改了七次

  课后,温家宝告诉贾利民,为了这次讲座,他专门学习了初中地理教材,教案改了七次。

  5月6日,温家宝上午当完地理课堂的“学生”,下午就当起了老师,为全校师生开了一堂地理讲座,讲天气与气候。

  温家宝的地理课堂设在学校的学生食堂,这里是六道河中学举办大型室内活动的场所,饭桌椅搬开,摆上课桌椅子,就是一个大会堂。

  温家宝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说,“我这节课不仅仅给你们讲述地理知识,还要给你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课堂上,温家宝提到徐霞客,说徐霞客勤于考察,并把自己的考察写成日记,他鼓励学生要勤观察,善研究,记日记。

  课后,温家宝告诉贾利民,为了这次讲座,他专门学习了初中地理教材,教案改了七次。

  这次到六道河中学,温家宝待了24个小时。活动安排得很满,9点到校和学生一起做课间操,听张玉坤的地理课,下午开讲座,晚上参加六道河中学的读书论坛。

  贾利民介绍,读书论坛是根据温家宝为六道河中学提出的“敬、志、德、勤”四个字开展的,每周举办一次,学生根据这四个字每周拟定一个分主题读书,展开讨论。

  读书论坛上,九年级学生陈初宁和徐航坐在温家宝旁边。陈初宁说读书论坛上大家都争着发言,每个人谈了读书心得以后,温爷爷都会说一些鼓励的话。

  读书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

  当晚,温家宝住在了学校的教师宿舍。那间宿舍原来是校长贾利民的,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学生,贾利民搬到了学生宿舍,这间宿舍就空了下来。2014年,温家宝两次来学校,都曾在这里午休。

  贾利民事先并不知道温家宝会在学校留宿,没有刻意打扫,也没有准备新的床单。宿舍内,只有一张一米二宽的床铺,一张撤去了电脑的电脑桌,唯一新添置的,是一个暖水壶。

  5月7日上午,温家宝又给学生上了一节地理课,中午离开时,温家宝告诉贾利民,“只要我能动,我每年都会过来看看,咱们一起把这个学校办好。”

  偶然中也有必然

  兴隆县教育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贾利民是一个学者型官员,确实是他的教改引起了上面的注意,温家宝来二道河中学不是偶然的。”

  温家宝第一次来六道河中学,是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

  事后,多个慕名来六道河中学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同行,都会问贾利民:全国有那么多农村学校,温家宝为什么选中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说,他最怕面对这个问题。领导人考察某地,必然有示范性的意义或传递重要的信号。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他想不到这么高,但从自己学校现状来说,他认为是偶然中也有必然。

  首先,这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山区农村学校,学校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距县城20公里,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这所学校离北京近,而更重要的,学校是兴隆最早尝试教改的乡村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不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甚至是颠覆。

  一个背景是,2007年,为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截至2010年已累计招生4.5万人。并且,首届1万多名师范生即将面临毕业,将要走上工作岗位。

  根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2010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温家宝特意提出要和北师大的8位免费师范生们一起到河北偏远的山村学校看望师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教师节。”

  而这个“偏远的山村学校”选择的是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当初并不知道这个背景,“当时就是激动,紧张,顾不得细想总理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了。”他只想好好表现,展示自己的新课改。他认为,六道河中学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唯一的亮点就是课改,“我相信也是河北方面考察了多个学校以后,发现学校的亮点,才推荐的我们学校。”

  兴隆县教育局一位官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贾利民是一个学者型官员,确实是他的教改引起了上面的注意,温家宝来六道河中学不是偶然的。”

  这次考察,温家宝在六道河中学停留了三个小时。和学生一起做完课外活动,听了一节王海燕老师的语文课。

  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同学校老师及随行的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进行了座谈。他说,免费师范生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懂得中国农村,就不懂得中国国情,希望他们将来投身农村教育,把家乡建设好。

  在第二天新华社发的新闻通稿中,贾利民看到温家宝对自己学校的评价“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也好”。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新京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