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中国乡村教师现状:白天教书 晚上搬砖赚生活费

2015年04月06日 09:36: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里,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疾病、贫困缠身的情况下,坚持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从而拯救了人类的命运。在现实世界中,中国普通的乡村教师也正在艰苦条件下,为改变乡村儿童的命运尽力。

  记者第一次见到乡村教师赵磊时,他正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守着几十个山里娃娃睡午觉。因为宿舍成了D级危房,娃娃们只好趴在课桌上睡觉,而赵磊坐在讲台旁边,手里正捧着一本书,正静静地翻阅。

  赵磊工作的地方,是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中心幼儿园,这里有132个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日常守护这些留守儿童的人,有老师和保育员,一共5人。

  湖南慈利县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是少数民族聚居,也是湖南省级贫困县,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区。对乡村教师而言,大山里的贫困,意味着工资微薄、食宿艰苦、教学资源短缺和基本保障缺失,这一切让不少教师望而却步。赵磊,成了甘堰乡唯一一位35岁以下的幼师。

  28岁的赵磊,几年前从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那一年班里毕业了近40个学生,只有他一个人选择回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他没有编制,没有医保,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一千多元。

  假如,他想给孩子们上一堂活动课,他得挖空心思找一块安全的活动场地,因为幼儿园没有功能室,他得自己加班赶制教具,因为幼儿园连积木都买不起,活动课上起来很吃力,因为老师太少了,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

  甘堰土家族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张春说,目前慈利县有编制的幼师不超过100人,截至记者采访时甘堰乡没有一位编制幼师。所有的幼师都没有医保和五险一金。“招不到人,招到了也留不住。教师进修学校培养的幼师,一届80多人,到农村幼儿园的几乎没有。”张春说。

  如果将中国所有的乡村教师重叠为一个形象,赵磊就是一个缩影,他的境遇是许许多多教师们共同的境遇。

  “我有个学生,毕业之后,心怀理想决定回到农村当老师。可是他是整个村里挣钱最少的人。”湖南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原校长对记者说,为贴补生活,这个乡村教师只好白天教村民的孩子上课,晚上却到学生家里给人家搬砖、盖房子、干活挣外快贴补生活,被人家称为“半边户”。

  “这样的生存状况,白天教娃,晚上给家长打工搬砖头,哪还有为人师者的职业尊严?”这位校长说。

  记者走访湖南省慈利县、河南省伊川县、嵩县、博爱县、西华县等地的部分农村小学发现,师资紧缺成为当前部分农村小学面临的最大困难。

  农村小学师资紧缺既表现在“够编不够用”,甚至“超编不够用”的结构性缺乏,也表现在难招、难留可能在未来几年导致的实质性缺乏。基层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布局,不过这一工作也面临政策、观念、资金等方面的障碍。

  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教学点曾经是一所完全小学,最多时有200多名学生,现在这里共有46名学生,4名老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人数最少的四年级只有8个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级有15个学生。

  按照教育部农村小学1:22.5的师生比例,这个教学点教师超编1倍。然而,教学点负责人苗俊俊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老师缺乏,只有4名老师,只能实行“包班”教学。

  “包班”,就是一个人负责一个班级所有的课程。今年58岁的乡村教师郭书文执教38年,包班38年。

  纸房村位于河南嵩县的一个山坳里,村里唯一的小学纸房小学见证了郭书文一家三代。他和儿子还有孙子都是从这个小学走出去的。

  “以前是包复式班,就是一教室里有好几个年级,都是我一个人来教。”郭书文说,他最多的时候包了一个有4个年级的复式班,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他一个人教。

  “包班了38年,真的是累了。”郭书文说。记者仔细打量了这位瘦瘦高高的老教师,他脸上有岁月留下的明显痕迹。

  纸房村小学现在还有80多个学生,仅有三个公办教师。“我们仨都58岁了,再过两年都要退休了,上年纪了,耳聋眼花了,就在家里种种地吧。就是不知道我们哥仨走后还有没有人愿意再来这里。”郭书文的话里都是担忧和无奈。

  “超编不够用”的现象在记者走访的许多农村小学都存在。实际上,包班教学、复式班教学、全能老师、麻雀校等现象并非最近才出现。但记者采访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一些贫困县、山区县有强化趋势,这又导致这些地方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同城区日渐拉大。

  春节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赴老少边穷岛地区专题调研。“我们切身感受到,乡村孩子接受教育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乡村教师不计名利地付出、默默无闻地奉献,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4月1日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马德秀认为,这一计划抓住了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回应了基层教师的热切期盼,体现了中央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她说,《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解决乡村教师长期面临的收入少、地位低、职业吸引力不强、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中国有乡村中小学生4000多万,背后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马德秀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发言中说,“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编织着乡村孩子的多彩梦想。”

  她说,这个本应是最伟大、最美丽的职业群体,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加剧了乡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她认为,贯彻执行《计划》,关键要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入手,希望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尽快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局面。

  “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马德秀说。(参与采写:姬少亭、张源培、袁汝婷、史林静、李亚楠、崔元磊、许晓青)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梁行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梁行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