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机遇,承担时代责任,让世博因传播更精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如是说,透露出东道主对新闻宣传的高度重视。
在世博会最后的冲刺阶段,一支庞大的新闻宣传队伍正在集结,一场新闻大战即将打响,13000多名世博注册记者开始预热,因为挑战,也因为机遇。
各路媒体蓄势待发
全面报道世博盛况
世博新闻中心位于世博中心大厦,将于4月27日正式开放。眼下,可以容纳800名记者同时工作的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内600个空座椅,正静悄悄地等待,未来这个“世博记者之家”将迎来新闻大战。
新闻中心提供给各家媒体的专用工作间,几个月前就被一抢而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以及日本共同社、香港凤凰卫视等近30家中外媒体一字儿排开,但每一家都不满足,都说“地方还不够大”。
厚厚的报道计划已经出炉,“重兵”蓄势待发。新华社一年前即签约,扮演“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东道主通讯社”的角色。中央电视台早有百余人驻守上海,紧张地排兵布阵。
“举集团之力”,这是解放报业、文新报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负责人对世博会报道异口同声的表态。
世博开幕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要按国际标准每天制作30至60分钟的电视新闻素材,即时上传到世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的公共电视新闻发布共享系统,供注册的电视记者下载。上海文广新闻传媒总裁黎瑞刚说:“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最独特的视角,全面报道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盛况,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展示在海内外观众面前。”
凤凰卫视记者张彤介绍,凤凰卫视驻上海记者站的人员已经100%投入世博会报道,负责报道世博动态消息和前期拍摄一些小型专题片;重头戏将由各个专题栏目组采制,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策划方案,从4月下旬起陆续抵沪。
“海外主流媒体非常关注、期待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徐威肯定地说。
至4月7日,近13000位媒体人员向世博会报名申请注册,其中境外媒体人员3500人,分别来自589家媒体机构,包括美联社、法新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泰晤士报等媒体;境内媒体人员9000多人,来自713家媒体机构。
各领风骚资源共享
世博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举行的又一次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有北京奥运经验,国内地方媒体轻车熟路。2009年底,50多家地方都市报和网络媒体联手成立世博报道联盟,捏指成拳,资源共享,声称将覆盖31个省区市、遍访100个国家、关注200名领导人、历时365天、影响数十亿人……
中国新闻社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世博局则联手建立“上海世博会海外华人媒体供稿中心”,30家海外华文媒体成为第一批用户。
各路新媒体也锋芒毕露。搜狐网与东方网等31家网站组成世博报道联盟,中国移动与新华社刚刚合作推出“世博手机报”。
做图文视频直播,建世博资料库,提供海量丰富的展会实用服务信息,定制多种互动产品……面对世博“重头戏”,不少网媒年初就排出大型报道计划。
传统纸媒更多地依靠高度与深度制胜。上海解放日报从世博会倒计时900天就启动了世博报道计划,最先展开的是一场“世博友城行动”,数十名记者分赴全球五大洲的27个城市,与当地市长、政要对话,访问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不少年轻记者在采访中对于世博会的价值、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
采写条件日益完善
传播世博责无旁贷
在世博新闻中心,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媒体服务。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说,新闻中心公共区域为记者提供的办公设施吸取了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尽量为中外记者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
足够数量的有线网络接口和同步转播园区各种活动的电视屏幕,让记者守在新闻中心也能同步采写。开幕后新闻中心每周都会安排相关新闻发布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新闻采访活动。很多记者不可能半年驻守世博园,网上新闻中心可以让注册记者随时获得世博新闻信息和图片,还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提问。主办方设计了8条“感知中国”采访服务线路、85个推荐点,让中外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上海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社会保障、城市历史风貌保护……
世博场馆最集中的浦东新区,去年11月起,多了一支3500余人的世博媒体服务志愿者队伍,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学习如何为媒体提供优质服务。
眼下,媒体人琢磨得最多的,也是这个词:服务。
184天的世博盛宴,如何选择最合理的参观时间、最科学的参观路线,预约该如何办理,安检需注意什么,园区内何处就餐,园区外哪里住宿,交通拥堵程度如何,天气情况怎样……将世博服务信息准确、详尽、及时提供给中外游客,媒体责无旁贷。
在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的统筹安排下,中央各主要媒体、上海各类本地媒体已相继推出“世博服务信息专递”,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全国其他地区媒体也将加大世博服务信息的传播力度,境内外游客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各种媒体的“顺风耳、千里眼”,实时知晓世博园区交通、人流等状况。(记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