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官员详解:工资增速为何与居民感受不同?
平均工资统计旨在反映用工成本 将增设体现报酬结构和差异指标
2009年,“被”已经成了一个网络热词,其间也不乏“工资被增长”的质疑声。工资为什么会“被增长”?平均工资数据对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国家统计局将如何改革和完善工资统计制度?平均工资增速能“跑赢”GDP和CPI吗?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对此一一作出回应和解答。
平均工资不能等同领到的钱
问: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统计始终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统计指标。但有不少人都把工资收入简单等同于个人收入,这种理解对吗?这个指标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到底反映的是什么呢?
答:这种理解确实是一个误区,劳动工资统计的根本目的是反映劳动力用工成本。平均工资实际上不是每个人拿到手的钱,而是雇佣方等企业所支付的劳动力成本。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等。其中包括了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应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工资统计制度有缺陷
问:社会上有一种质疑声说“我们的工资是被增长”了,您怎样看待这种质疑?“工资被增长”的原因何在?
答:首先,我们的统计原来没有把私营单位包括进来,反映的是除了私营单位的工资数据。其次,我们发布的是平均数,从统计上来说,其弱点就是把差异给删掉了,高收入的人只要有一两个,他们工资的增长就会造成平均数的增长。所以,“工资被增长”确实是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工资统计制度的一个缺陷。
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较低
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情况?
答: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大。根据调查推算,2008年底,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约有6676万人,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包含从业人员的54.75%。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低。2008年底,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约为17071元,只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平均工资的58.40%。
统计方法改变不会影响福利
问:这样说来,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纳入平均工资统计后,将会使得整体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这会给企业和老百姓带来哪些影响?
答:很多政策实际上都是依据平均工资制定的,平均工资下降了以后,确实可能会对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发布包括私营单位在内的平均工资数据后,有关部门将评估其对现行政策的影响,制订相应措施,积极研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衔接办法,不会使得因为统计方法改变而造成对老百姓福利方面的影响。
工资统计将进行一系列改革
问:除了扩大工资统计范围,国家统计局在工资统计方面还将进行哪些改革完善?
答:我们打算在今后两三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针对目前工资统计只有平均工资,不能很好地反映工资收入差异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年进行试点,增加反映劳动报酬结构和差异的统计指标,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指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反映工资结构的指标,增加并规范企业对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统计。
第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一直延续了全面报表的统计方法,报表单位有150多万家,工作量很大,而且对数据也不能做更多的分析。所以我们从2010年开始,将逐步推广在私营单位以外的其它单位也实行抽样调查。
第三、改革劳动工资统计的数据汇总方式。从2009年年报开始,我们将改变现行工资统计数据逐级汇总的模式,要求地方统计局直接上报基层单位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对基层单位数据进行超级汇总。
第四、从今年起,我们将改进工资统计的数据发布方式,每年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发布详细的分行业、地区、注册类型和单位类型的年度数据。
近十年工资增速跑赢GDP
问:我们注意到,有网友对平均工资表达了两点期望:一是期望工资的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增速,二是期望工资的增长速度比CPI指数高出10%。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期望?
答:从1990年到现在,除少数年份外,平均工资增速都是高于GDP的增速的。2000年以来的所有年份,平均工资都“跑赢”了GDP,当然,这个平均工资的统计还不包括私营单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因为最近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非常关注民生,出台了很多好政策。
从CPI的情况来看,1990年到2000年,平均工资的增长始终高于CPI的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后,比CPI要高出10%左右。这说明老百姓这些年得到的实惠比较多。但这种始终高出CPI十个点的现象,我自己认为是比较特殊的,应该不是一个常态。(记者 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