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国际金融危机考验 首都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千龙网讯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首都财政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首都财政收入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不仅收入总量实现了稳定增长,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收入结构也呈现不断优化之势。
财政收入圆满完成年度预算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市经济逐步企稳向好,财政收入也经历了见底、回暖、快速增长等阶段,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增长10.3%,圆满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近八成收入来自第三产业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分别为:第三产业贡献收入1607.6亿元,占79.3%;第二产业贡献收入326.9亿元,占16.1%;第一产业贡献收入1.7亿元,占0.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结构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充分体现出我市近年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积极成效。
2009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分产业完成情况(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
非税收入比重不足5%
非税收入等其他收入贡献90.6亿元,占4.5%。非税收入占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市财政收入更多地来源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
流转税和所得税主体地位日益巩固
我市财政收入中,近五成来自流转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三成来自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其中:主要得益于车市活跃和消费品市场形势较好,增值税完成179.7亿元,增长13.5%;得益于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成倍增加,以及房地产市场回暖等,营业税完成752.6亿元,增长15.5%。个人所得税增长平稳,完成177.8亿元,增长3.8%;企业所得税受政策、经济、企业经营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430.4亿元,下降13.5%,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分别减收55.1亿元和12.2亿元;此外,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以及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加大,房产税等财产税增长较好。
财政收入区域分布与主体功能区定位基本一致
从区县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完成285.8亿元,收入规模基本持平;城市功能拓展区完成407.7亿元,增长12.6%,总量占优,支撑作用明显;城市发展新区完成152.2亿元,增长21.5%,增速最快,发展后劲较强;生态涵养发展区完成57.3亿元,增长14.4%,收入增势较为平稳。
我市财政收入不会过度依赖土地收入
2009年,因我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超收较多,社会上产生了“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担心和疑虑,但是,这种担心和疑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原因在于:
首先,从财政收入来源看,我市2009年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指的是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26.8亿元,并不包含土地出让金收入。因此,2009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10.3 %,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以及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从长期来看,虽然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不可预期,但在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世界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基础是稳固的。
其次,从政府收入管理看,土地出让金收入是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而基金预算虽然也是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与一般预算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政府性基金收入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收入一旦取得,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用于非指定用途。2009年,我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完成494亿元(含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按规定只能专门用于弥补土地储备前期成本、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安排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等支出,一般预算支出项目是不能通过土地出让金来安排的。
最后,土地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基于土地的这一特性,政府不可能把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收入的长期增长点。
构建财源涵养长效机制,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
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2209.2亿元,增长9%。为完成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加强收入管理,努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着眼于世界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财政体制、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总体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夯实首都财政增收的经济基础。
二是健全部门、区县联动配合的收入管理工作机制,推进财税库银联网,强化经济财政运行分析,加强收入征管,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以持续优化的发展环境促进增收。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理财观念,对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在内的各类资金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绩效管理,不断提高土地出让金等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首都经济财政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