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消防战士在内蒙古商都受暴雪围困的旅客列车边除雪抢险。新华社发(田瑜 摄)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5日电 特写:1814次旅客列车雪地脱险记
新华社记者汤计、刘军
5日3时28分,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受雪害影响晚点时间最长的1815次列车(哈尔滨-包头)在晚点30小时30分后,终于安全抵达终点站。尽管在这很多人正熟睡的时间,但不少旅客并没有急着下车,车厢内气氛热烈,一些人自发组织起来,合唱《明天会更好》,纪念难忘的雪地旅途。
雪害频发 列车受阻
受强冷空气影响,从1月2日晚起,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地区的气温先后下降8-10℃,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部等部分地区降温10-12℃,局部有暴雪。
这次雪灾,地处严寒地区、穿越草原用地的集通铁路线是重灾区。3日14时起,集通铁路部分区段的风力达到7级以上,气温下降到了零下40多摄氏度,集通铁路线陆续出现72处雪害,受灾铁路里程近85公里。
3日18时40分左右,由哈尔滨开往包头的1814(过了北京即称1815)次旅客列车在集通线大东沟站至三介海子车站突然遭遇暴风雪袭击,线路积雪平均厚达2.8米,由于巨大的风力和特殊的地形,18时56分,1814次列车被暴风雪迫停于集通线28公里300米处。
在此期间,由于部分机场停运、高速公路封闭,大量旅客向铁路集中,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组织压力突然加大。1月2日至4日,管内的13趟直通旅客列车因雪灾滞留或晚点,涉及旅客1.3万多名。
“以雪为令”。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和铁路工务部门反馈的信息,呼铁局各运输站段24小时坚持对线路、道岔等重点区域执行“人不离岗、岗不留雪”。铁路沿线受灾严重的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公司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集团公司机关干部、各子(分)公司机关全部深入一线包保车站、车间、班组。
1月4日,消防战士在内蒙古商都受暴雪围困的旅客列车边除雪抢险。新华社发(田瑜 摄)
顶风冒雪 迅救驰援
1814次列车受阻后,集通铁路集团公司立即开展救援,公司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铁道部作了汇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委托副部长胡亚东听取了现场救援方案的汇报,要求全力确保旅客人身和财产安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车厢外的风越刮越大,3日23时左右,雪害地点的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气温下降到了零下42℃,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按照铁道部领导的指示,集通铁路集团公司确立了“不让一名旅客挨冻、不让一名旅客没有热饭吃、不让一名旅客没有热水喝、不让一名旅客出现任何意外情况。”的“四不让”救援原则,并迅速调集员工全力抢通线路,同时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需求。
车体一点点地被积雪吞噬,抢险队员们刚刚抢通的线路眨眼间又被暴风雪掩埋。列车受困的位置恰好处在一个洼地处,暴风雪垒起的雪墙与车身之间只剩下了一条只能容下一人行走的小窄缝,宽度不断地在缩小。抢险队员只有采取单边接力,两头推进的方式,一点点扩大雪墙与车厢内旅客的距离。列车上的燃料逐步减少,随时面临停水、停电、停暖,1400余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暴风雪仍在肆虐,与铁路线并行的高等级公路也因风雪中断行车,救援者通过公路疏散旅客的设想,被暴风雪吹成了泡影。而被困的1814次列车附近的公路发生多处雪害,运送抢险队员都成了最大的难题。18时15分,满载着抢险队员的56001次铁路轨道车从正镶白旗车站出发,往返于各个区间,沿途向各个雪害地点运送支援抢险的队员们。雪害地点多,队员们边走边清理,一路向1814次列车受困的雪害地点推进……
旅客转运 全线抢通
经过全体参战队员一夜的不间断抢险,4日6时35分,1814次列车7节车厢的750名旅客先行被转运到商都县安排食宿。
4日10时40分,另外4节车厢的350名旅客也被以同样的方法转运到了商都火车站;4日16时10分,随着救援机车与1814次列车剩余4节车厢的顺利对接,被困的1400多名旅客全部安然脱困,集通铁路全线抢通恢复行车。4日20时30分,1814次列车从商都车站开出,驶向列车终点站,车厢内传出了旅客的高呼声:“这下终于可以回家了!”
4日21时45分,经过坚守在1814次列车受困雪害地点的3000余名铁路职工、武警和消防官兵的奋力拼搏,铁路线两侧的积雪得到了彻底清除。随后其他雪害地点的线路两侧积雪也被有效控制。
抢险过程中,铁路职工坚强地与暴风雪展开了拉锯式争夺战:集通铁路集团公司机关的20多名女职工主动请缨冲向抗雪害的最前线;集宁车务段十八台站党支部书记高平连续29小时没合一次眼;安全路风科科长薛二文用塑料袋裹在脚上,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共产党员高杰在铲雪时脖子被冻出了一串水泡,裤脚被雪水打湿了,粘在腿上结成了冰;职工梁春雷连续作战16小时,耳朵、手和脚都被冻伤,眼睛被暴雪吹得又红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