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在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访接待办、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办,以及天安门公安分局附近区域,除了聚集上访群众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 各地来京接访的干部。北京每次举行重大活动前,会形成进京上访与接访两支“大军”。
面对“零上访”、“一票否决”等考核压力,千方百计控制进京上访人员、花钱买“稳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非常之举”。近年来不少省区市在北京设立临时劝返分流场所,派驻接访人员,对暂时不能接回当地的上访人员进行劝说、分析解答其诉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访民的对立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记者追踪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县驻京接访人员管理和工作疏松、粗暴,违规雇佣社会人员看管上访人员,导致访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同时,在北京,围绕上访人员的吃、住、行、“抓人”、“看守”、遣送等,明里暗里已形成规模庞大、畸形的“灰色产业链”。
庞大的接访“大军”
据内部知情者透露,进京接访人员最多时超过1万人,平时每个省驻京接访人员有数十人。一次重大会议召开前,东部沿海某省进京接访人员超过1000人,接访车辆300多部。
国庆前夕,在“两办”和全国人大接访办、最高人民法院接待办门前街道上,密布着地方省市的接访车辆。其中有法院、公安的,也有不明底细的车辆,一些车中已载有先行接获的访民。记者深入到这些敏感区域采访,看到街边的人行道上,散坐着上百名各地来京接访干部,有的人甚至将“马扎”直接支到了“两办”接访办的墙角下。
据记者调研发现,各地方政府驻京工作组采取三种方式安置分流上访人员,一是自己租用房屋或宾馆设置临时劝返分流点,由驻京工作组照顾和看护;二是雇佣专业保安公司,由保安公司租赁场所和负责看护;三是直接雇佣社会闲散人员,由他们提供地点和看护。这些临时劝返分流场所,被上访人员称为“黑监狱”,因为很多人在那里被扣押手机、身份证,被限制人身自由,甚至被虐待和殴打。
走近接访“灰色产业链”
据老访民林家原(化名)介绍,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老访民、离职的地方接访干部,在熟悉了上访、接访的门道后,承包一个宾馆或租一个农家小院,演变成“职业接访人”,赚地方政府的钱。他说,上访人中有专门帮助接访人员打探、指认其他访民的,行话称为“点子”;还有人串通内部人士,给已经登记的访民“销号”,行话称为“画杠”。
记者采访中,一家保安公司被上访人员反复提及,他们反映称这家保安公司为七八个省市县政府提供看管上访人员的服务。记者在这家公司暗访时看到,一名干部模样的男子正在一间教室内给20多名上访者讲解政策和法律,劝他们回去。
一姓张的公司经理称,他们为多个省看护上访人员,还帮助做思想工作,食宿和管理都比较规范,看护一名上访人员一天,向地方政府收取200-250元费用。“我们比较正规,按时吃饭,不打骂,房间也宽敞,不像有些黑背景办的点,又打又骂,30小时才给吃一顿饭!”
粗暴接访的“放大效应”
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在京临时劝返分流场所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管理,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制度匮乏;二是单纯看管控制,雇佣人员素质低下,疏导教育缺失,甚至出现个别地方政府工作组将上访人员直接交给社会闲散人员看管;三是硬件差,基本设施保障不完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个别场所出现男女混居、群宿现象。
2008年3月,中央联席会议曾出台文件规范非正常上访人员劝访机制,要求各地驻京工作组不得到北京重点地区和敏感部位劝离或接走非正常上访人员。暗中抽查显示,此后天安门等重点地区的接访现象锐减。但国家信访局、全国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来访接待办门前,接访队伍却并未减少。
受访的多位基层干部指出,设置临时分流点是劝返接回非正常上访人员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应该全面规范管理,有效堵塞漏洞。建议中央联席办作为日常牵头督导管理检查的责任主体,责成国家信访局制定在京临时劝返分流点的工作规范,包括办公、食宿、卫生防疫、内部安全、处置意外事件等软硬件标准,并实地检查,不合标准者限期整改或撤消。建议各地以省为单位统一在京设置劝返分流场所,避免市、县设点过多疏于管理的现状,严防违规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