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四川灾区群众住房重建一年间纪实

时间:2009-05-11 08:33  来源:新华网

5月8日,四川剑阁县汉阳镇中心村村支书王成图在介绍刚建成的村民住宅。

  四川省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目前已完工100.8万户,占任务的79.8%;在建24.1万户,占任务的19%。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按照国务院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农村住房重建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5月7日,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安置点。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批永久性安置住房陆续竣工,各具特色。不少受灾群众喜迁新居。新华网 前卫 摄

  5月9日,“吉娜”新羌寨全貌。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在山东省济南市对口援建下,从废墟上拔地而起,69户原“吉娜”羌寨居民今年春节前重新搬回新寨,迁入新居。新华网 前卫 摄

  新华网成都5月10日电 题:废墟上重新崛起温暖的“家”——四川灾区群众住房重建一年间纪实

  新华社记者丛峰、侯大伟、黄毅

  一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瞬间让四川大地山川变色,房倒屋塌,数百万群众痛失家园。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当我们再次走进北川、汶川、青川,走进所有地震灾区时,一幢幢、一座座于废墟上重新矗立起的新房,灾区群众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让我们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坚强与希望。

  157万户住房重建、363万户住房维修加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建设战役中,广大灾区干部群众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热切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重新拥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结实漂亮的新房让灾区群众重现笑容

  5月9日清晨,淡淡的晨曦笼罩在青城山间,都江堰市茶坪村村民王全惬意地坐在自家新建的两层高新房里吃起了早餐。与此同时,在30多公里外的汶川县三江乡河坝村,村民雷之平也开始忙活着往新家搬东西。

  不到一年时间就住进新房子——在大地震之初,这是身处极重灾区、家园尽毁的王全和雷之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它是幸福的事实。

  “原来的房子是家里辛辛苦苦积攒多年才盖起来的,一下子全没了。”王全说,“当时,我们一家人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在板房里熬上三五年,再建新房。”

 现在,他们所拥有的新家结实、漂亮,设施齐全,而且设计先进、抗震能力强。王全的房子是一幢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5间卧室,每个卧室都配有卫生间,厨房也预留了天然气接入口。雷之平的房子则是一栋两层的藏式小楼,白泥外墙、青石做坎,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地。

  与王全和雷之平一样,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的大多数受灾群众已再得“家”的温暖,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如今,王全所在茶坪村146户受灾群众中,已经有100多户搬入了新居,原来大片的板房也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剩下几十户就等着集体联建的新房最后竣工了。雷之平所在的三江乡1069户受灾群众中,除了因拆迁异地安置的21户外,也都住进了新房或经过维修加固的住房。

  5月7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灾区城乡住房重建进展的最新情况:截至今年5月4日,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开工124.8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8%,其中在建24万余户,完工100万余户;全省已开工新建城镇永久性住房13.8万套,占总数的43.9%,其中在建10.5万套,完工3.3万套。

  令人振奋的数据证明,一年来,四川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推动住房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灾区重生的希望。

  中国力量创造出“人人有住房”的奇迹

  房子,房子,还是房子……自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的第一天起,让灾区群众尽快住进温暖的新房,就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所有关心灾区人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为了拼抢速度,2008年7月4日,距大地震不过两个月,四川省就全面启动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并在广元、绵阳等地连续召开农房重建现场会,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互相借鉴宝贵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很快明确了相关重建政策,并有力地保证了农村住房重建补助及时拨付到位。

  一年来,各地震灾区全方位调动资源,立体化推动重建,以期实现又好又快地推进住房重建进度。据四川省建设厅介绍,各灾区普遍建立了震后城镇住房市(州)、县(市、区)、街道(镇乡)三级台账制度,建立每户受灾群众的住房档案;一些地方还建立“县、市级领导包片负责,各乡镇、社区负责人具体负责,受损房屋民选业主代表全程参与”的住房重建指挥体系,以确保住房重建保量又保质。

  各地震灾区通过多级部门联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取银行贷款、产权置换、吸引社会资金和引导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重建资金不足难题。例如,青川县专门成立了一家担保公司,为经济困难的受灾群众提供住房重建担保贷款;石棉县财政部门也与县农村信用社签订协议,成立住房重建担保基金,为受灾农户发放住房重建贷款3269万元。

  各地震灾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积极探索住房重建新形式、新途径。例如,都江堰市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成果,探索城市居民与农村受灾群众合作建房,11000多户受灾农户从中获益;青川县为减轻农民建房资金缺口压力,不鼓励贪大求洋,倡导农户重建住房时多用建筑成本更低的木架结构、建造小面积的适用房,对建造不超过人均30平方米永久性住房的农户,给予每户2000元的奖励。

  各地震灾区组织了大量专业机构和人员对震损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坚持科学规划和选址,及时向进行重建的受灾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重建房屋的质量和抗震安全标准。有关部门还通过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等,有效平抑了灾区建材价格上涨问题。

  各地震灾区都接到了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爱心人士的大量无私援助,这是灾区住房重建快速进行的又一重要力量。在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家里绘制年画的村民钟容。这个130多平方米的漂亮新家,总共花了10万元,其中半数是深圳一家慈善组织无偿资助的。

  一切为了“人人有住房”,一切为了灾区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正是在这些强大力量的支撑下,四川省政府在地震周年前夕再次信心十足地宣告:2009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工作;2010年5月之前,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工作。

  重民意以人为本 重建路仍然艰巨

  在灾区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由于受灾群众的经济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认识不同,对住房重建的利益诉求也不相同,渐入攻坚阶段的灾区住房重建工作将面临任务重、困难多的更严峻考验。

  行走在四川灾区各地,记者发现,还有一些群众仍然居住在板房或过渡房里,生活不便。四川省建设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住房重建工作进展很快,但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仍有25万多户受灾农民住房未开建或正在建设中;城镇住房重建因需求复杂建成率更是相对较低,只占到需重建户数的一成多。因此,目前灾区仍然有50多万户群众需要临时住在板房区或过渡房里。

  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记者看到,村民尚林德在山脚下的新房已经建好一个多月,内部装修也早已完工,但直到现在,他还住在山上用石棉瓦和木头搭起来的简易过渡房里。看着奇怪的我们,尚林德道出了原委:“我家的耕地都在山上,养的猪、牛、羊也在山上,住在上面的过渡房里离得近、好照料。我打算以后农忙时就住山上过渡房,农闲时就住山下的新房,多好!”

  枣树村村委会主任雍明告诉我们,目前,全村有30多户人新房建成但没有搬入新家,想法基本上都和尚林德一样。“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城镇住房的重建中,由于产权关系复杂、群众诉求多样、协调难度较大,推进工作也比较艰难。都江堰市灌口镇平义社区岷山公寓临街的一栋商住合一的震损楼房,因为业主之间利益诉求不同而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始终没有在拆除重建还是维修加固、成本如何分担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四川省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强力推进,而是努力协调商业与住宅、大户型与小户型、老房子与新装修房子等不同物业业主之间的矛盾,尽可能找到让群众满意的解决方案。

  尊重民意、以人为本。在这场世界瞩目的历史性灾后住房大建设过程中,它是一条坚持不变的原则。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为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解:群众认可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终标准。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分享到: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