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2月17日电 题:真实的力量——中外记者团西藏采访综述
新华社记者 魏武
在世界的目光中,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5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使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成为历史。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50年弹指一挥间,那场民主改革给西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在昔日农奴的眼中,3月28日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的西藏社会是否安定,人民生活得如何?――带着国际社会对西藏的种种关切,2月10日至1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和外交部联合邀请,路透社、共同社、俄新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早报等8家外国媒体和新华社、中国日报等3家国内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在西藏进行了为期4天的采访。
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从西藏佛教协会到雍布拉康,从安居工程到民主改革第一村……丰富的采访项目,宽松的采访环境,使记者们感受到了西藏发生的巨变、西藏人民生活的安详和藏族干部的自信。真实的力量,打动着记者们。
2月11日,拉萨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如果没有中央拨款支持布达拉宫的维修工作,恐怕今天我们不一定能看到现在的布达拉宫了。”面对正在此间采访的中外记者团,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中央拨付的专门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的巨额款项,确保了在地基中起关键作用的“地垄”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从虚拟到真实——外国记者亲历发展变化的西藏
“以前,我只是从书本和网络媒体上了解西藏的情况。眼前的西藏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西藏大不一样。很多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拥有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子,这些给我的感觉非常好。”第一次进藏的韩国首尔电视台记者崔元硕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同行的其他外国记者与崔元硕的观感基本相同。“一路行来,我们真切地感受了西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崔元硕说,布达拉宫壮美的宫殿、蓝色的天空和络绎不绝的朝佛人群让自己非常感动。
“西藏的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朝佛的人们自在地享受清洁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给人的感觉真的很美。”日本共同社记者芹田晋一郎说。
西藏于2006年开始实施、旨在解决农牧民安全居住和卫生居住问题的安居工程,给中外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芹田晋一郎说,拉萨纳金乡嘎巴村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没想到,西藏农民的房子比我在东京的房子还要大、还要漂亮,由此可以感觉到,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原先以为,中国政府给我们看的只是富裕的村子。一路行来,我们发现,沿途的每个村庄几乎都是这个水平。”他说。
巍峨的山巅上,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经幡招展,梵颂悠长;山南地区昌珠寺内,由29927颗珍珠、15.5克黄金织成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世上唯一的海螺珍珠唐卡,文成公主亲手织绣的缂丝唐卡和莲花生本尊佛像……穿过千百年时空的西藏文化,让外国记者们一次又一次赞叹。
在雍布拉康,路透社记者葛爱玛被这一有着西藏第一宫殿美誉的巍峨建筑深深吸引,“我甚至都不愿意采访了,只想享受这里美丽的风光。”
雅鲁藏布江畔戏水的黄鸭,山南凯松村农田里觅食的野雁,沿途草场里闲步的黑颈鹤,湿地中偶尔掠起的水鸟,是记者们的镜头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他们眼里,这是西藏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最好见证。
“虽然西藏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但人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从雍布拉康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寺庙我能看出,西藏的文化和传统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崔元硕说。
慈祥的老人、嬉戏的孩子,昌珠寺诵经的喇嘛、凯松村织藏被的阿妈,拉萨街头如织的游人、如画的山南风光,让外国记者迟迟不愿迈出离去的脚步。“过去,我们了解的西藏是虚拟的,呈现在眼前的真实的西藏真的不同。”俄新社记者玛丽亚说。
4天时间里,记者们在拉萨采访了大昭寺、哲蚌寺、布达拉宫、雪城、雪村居委会、药王山农贸市场、拉萨火车站、西藏自治区社科院、拉萨纳金乡嘎巴村、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拉萨城郊农民之后,还前往山南地区采访了藏族民营企业达氏集团、贡嘎县红星村新农村建设、雍布拉康、昌珠寺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凯松村。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尼玛次仁、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和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外事办、旅游局及拉萨市负责人和部分藏学家等分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宴请记者团并回答记者提问。
2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举行例行记者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姜瑜强调,今后还会像以前一样,不定期地组织记者去西藏采访,为大家采访提供一些便利。
发展的西藏,真实的西藏——外国记者因事实而丰满的新视角
国务院新闻办将这次采访的主题设定为“体验西藏民主改革50年、关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显然给外国记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少外国记者表示,以前只单纯盯着与西藏有关的所谓“敏感”话题,对西藏50年来的全局关注不够,对昔日农奴的生活了解不多。这次西藏之行,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西藏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藏族民族企业发展和安居工程等方方面面,他们感受、证实了发展变化的、真实的西藏。
芹田晋一郎表示,中方的安排“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观察西藏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一些人和一些事”。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凯松村的采访,使外国记者对“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对于普通藏人的意义有了直接的认识和感受。在这个普普通通的西藏村庄里,73岁的其加关于50年前民主改革那段历史的回忆,让记者们听得入了神。
其加老人说,自己有13个孙子,每逢家庭聚会,他都会讲讲过去的故事,比如,“父母有时会吓唬我们说,不好好干活就会被抓去挖眼睛。”
其加老人还告诉外国记者,凯松村民清一色都是藏族,没有其他民族杂居。老人的话显然打消了外国记者对一些人宣称的汉族大规模迁居西藏问题的疑虑。告别凯松村,玛丽亚紧紧握住其加老人的双手,与这位慈祥的昔日农奴合影留念,衷心祝福他长命百岁。
谈到每个采访点中方一般都要进行系统介绍的做法,崔元硕表示理解,“来自东方国家的记者能够理解这种做法,习惯于尊重别人和客随主便。但西方记者不是这样,他们喜欢上来就提问。”
崔元硕认为,因为文化习惯的不同,西方国家对西藏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这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蒙毅群的感受不谋而合。
路透社记者葛爱玛坦承,出于满足客户需求的考虑,自己在采访中不得不更多关注西藏的社会稳定等情况。“但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西藏的传统文化,事实表明,它们得到了很好保护。”葛爱玛说。
“一次轻松愉快的收获之旅”——外国记者的归来感受
“中方安排的日程非常紧凑,效率也很高。我们几乎采访到了所有想采访的人。这次采访的开放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我们对国务院新闻办的安排非常满意。”芹田晋一郎说,这次西藏之行的收获超过了自己行前的预期。
在外国记者关注度高、要求进一步深入采访的采访点,国务院新闻办官员王丕君常常当场拍板决定满足记者们的要求,延长采访时间直至最后一个外国记者归队,甚至按照他们的要求临时增加或删减采访项目。
接待和采访环境的宽松、自由,给外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韩咏红说,在自己几次进藏采访中,“这次采访是最为轻松愉快的一次。”
不少外国记者表示,他们对这次采访的迅速成行微感意外。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海风说,“其实我们刚刚提出申请不久,没有想到实现得这么快。”
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这次采访的行程安排是具有新闻性的,满足了自己对西藏的关注。并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提出要求,中国方面总是迅速能够跟上。就算是临时提出的采访要求,他们也一直及时给予回应和安排。”
随着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一周年的临近,西藏的社会形势到底怎么样,事件会不会重演,藏族人民生活如何,“3·14”事件对西藏的影响到底如何,一直是外国记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不少外国记者表示,之前有人宣传说,西藏局势非常紧张、一触即发,到处是严打,拘捕了很多人。实际上,西藏百姓的生活平静、安详、正常。他们表示,鉴于去年发生的“3·14”事件,即使中国加强治安力量,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次去哲蚌寺采访的机会非常难得。”芹田晋一郎说,由于日程紧张,自己的一些想法未能如愿,“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进藏采访,把真实的西藏更加详细地介绍给读者们。”
在贡嘎机场,西藏自治区新闻办主任索林以藏族的传统礼节,向外国记者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代表西藏人民拜托你们,请把你们所看到的真实的西藏介绍给世界。”
西藏之行,外国记者与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官员和中国记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到北京,我们一定要再次相聚。”葛爱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