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再摆“外交盛宴”。24日至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这里召开,45个亚欧会议成员领导人和代表济济一堂,相互倾听,深度讨论,共同推出了3项成果文件、17项合作倡议。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及能源、粮食、环境、自然灾害、贫困等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亚欧两大洲对话,备受瞩目。51个国家的1870多名记者来到会场内外,共同见证在本次会议“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旨下,与会各方就一系列重大紧迫问题以及深化亚欧区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
金融问题 第一关切
国际金融问题,堪称本届会议第一关切。呼吁坚定信心,成为会议第一声音。
在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就明确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宣布国际金融问题是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他指出,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罕见的严重危机,有关国家和组织已纷纷采取措施,希望能够尽快取得成效。战胜危机还需要全球行动、全力应对。亚欧国家是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要齐心协力,向世界展示信心、团结与合作。
会议通过的第一个成果文件,就是《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各方一致同意,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运用有效可行的经济和金融手段,妥善应对危机,恢复市场信心,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各方对即将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表示支持。
会场内外,无论是与会领导人,还是来自各国的各界人士,都纷纷表示了对本次会议“金融抉择”的关切。
亚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虽然亚洲经济总体上尚好,但要保持警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欧洲国家领导人对同亚洲国家合作应对金融危机表现出热切期盼。法国总统萨科齐对记者表示,在金融问题上,欧洲领导人听到了亚洲的声音,相信下个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上,中国、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将会发挥一流的作用。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会外的媒体吹风会上具体阐述了日本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主张。他说,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上世纪20年代以来“百年不遇”的大事。金融问题主要是金融结算系统的问题,要注意发挥7国集团、国际组织和亚洲合作的作用。
罗马尼亚无任所大使约安·敦卡对本报记者说,这是一次在关键时刻召开的关键会议。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动荡中,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要想让世界各国早日走出危机,各国的领导人,特别是那些在全球事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国家的领导人,就必须坐下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事务已经越来越无法由原先的几个大国来决定了,亚欧首脑会议让两大洲40多个成员的领导人汇聚一堂,为他们商讨带领全世界走出危机的正确途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让人们看到各国领导人有意愿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这本身就给全世界带来了信心。
韩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官朴炯一评价说,本届亚欧首脑会议能为下一步国际金融峰会“预热”。
值得关注的是,在亚欧会议合作框架下,亚欧财长会议自1997年以来一直定期举行。今年6月的亚欧财长会议就决定加强各成员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本届亚欧首脑会议将金融问题作为首要议题,无疑再度给世界带来了积极的信息。
外交大戏 多边与双边共举
连日来,人民大会堂堪称世界上最为繁忙的高端活动场所。
除了亚欧首脑会议这样的大规模多边活动,还有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早餐会这样的中等规模多边活动;除了中国领导人同外国领导人进行了40多场双边会晤,还有外国领导人之间的若干或长或短的双边会晤。
会议期间,人民大会堂还见证了多位领导人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正式访问,见证了中国和丹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见证了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见证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的庆祝活动,见证了中国领导人同德国企业家的亲切互动……
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协调立场——双边会晤在多边舞台上“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记者看到,在会议间隙,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抓住机会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进行直接对话。
在第二次全会前,奥地利总理专门把日本首相拉到记者台前合影,并在会场一角交谈。温家宝总理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在座位上静候近两分钟,待他们交谈完毕之后才宣布开会。
据悉,每一位领导人都在会上发表了见解,话题不仅局限在作为“首要议题”的国际金融问题,而且包括粮食安全及救灾合作、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不同文明对话等;关注点不仅在于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而且涉及非洲最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各国领导人提出许多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都反映了亚洲和欧洲国家谋求对话合作、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强烈意愿。
中国作用 受到广泛赞誉
聚光灯下,中国结“盘”成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会标格外醒目,好似告诉世界,中国式的联结,正在促成亚欧各方跨越差异,共商合作大计。中国作为本届会议的东道主,受到与会各方和国际媒体人士的广泛赞誉。
“本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使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又一次赢得了世界的敬重,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活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向中国领导人由衷地说。
曾于今年6月来华出席亚欧会议高官会的约安·敦卡告诉本报记者,他本人见证了3个成果文件的起草、讨论、修改和通过的全过程。在文件诞生的过程中,各方在不同问题上曾存在着一些分歧,但各方最终克服了这些分歧,使文件充分反映了各方的关切和共识,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为成果文件的最终达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印度驻华使馆三秘萨笛斯·塞万说:“中国刚刚举办了一届精彩的奥运会,因此我们事先都相信中国一定有能力把这届亚欧首脑会议办好。事实证明我们的预想是完全正确的,此次首脑会议组织得同样十分精彩。”
一家欧洲媒体评价说,中国作为东道主,为会议的成功和推动各方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领导人、民众和各界都为会议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有关方面介绍,与会的元首和首脑们都感到中国各个方面照顾得非常周到,安排得也好,都向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表示感谢。特别是对人民大会堂,他们赞赏有加:“里面一个会议厅接一个会议厅,而且装饰得都很精美,显示了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面貌。”
美联社记者安德鲁·德兰克表示,作为亚欧首脑会议的东道主,中国在媒体服务方面达到了世界水平,可以用“非常专业”来形容。
安德鲁·德兰克说,自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才来到北京,本来以为会在北京找不到北,没想到设在国际饭店的媒体中心将会议的所有日程整理得清清楚楚,媒体班车也十分准时,人民大会堂还为记者专门开辟了等候区并安排了引导员,这使他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他认为,这表明通过举办奥运会,中国在媒体服务等软件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台阶。
亚欧合作 高端与民间互动
亚欧会议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政府间论坛,与此相呼应的亚欧民间互动,则为这种高端互动奠定了基础。
会场内外,记者注意到一个非常活跃的机构——亚欧基金会。人民大会堂内,亚欧基金会的展示板和展示台上摆放着包装精美的活动简介,亚欧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每位咨询者介绍亚欧民间交流情况。
该基金会执行主任多米尼克·吉拉德对本报记者说,亚欧首脑会议是高层领导人取得共识、制定政策的平台,基金会则是将会议成果具体化的平台,也是将民众意识传递给首脑会议的渠道。
据介绍,亚欧基金会每年大约组织40项活动,涉及教育、文化与艺术、环境、国际关系、媒体等8个领域。有的活动基于亚欧首脑会议的议题和宗旨策划,有的则由国际或国家组织申请合办。今年,在亚欧首脑会议举行前夕,该机构相继在北京举行了由亚欧高校学生参加的2008模拟亚欧首脑会议、探索艺术与气候变化的联系、第三届“走进民间”论坛、《欧洲学在亚洲·系列》新书发布会兼学术研讨、第四届亚欧编辑圆桌会议等活动,涵盖了亚欧首脑会议关注的诸多议题。此外,该机构6月主办的第六届记者座谈会、9月主办的第五届亚欧音乐营和亚欧环境论坛等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该基金会外联拓展部苏丽仪表示:“中国作为会议的创始国之一,长期以来对基金会开展民间交流项目给予了大量支持,不论是在提供经费方面,还是在组织各项活动方面,付出的努力令我们感动。”
该基金会负责人赵源一说,亚欧基金会将密切跟踪本次会议热点,并将其转化为系列研讨和座谈,促进各国民众在落实亚欧首脑会议有关共识方面相互理解。
媒体聚焦 关注超越亚欧
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新闻中心的信息栏上,记者发现,有关告示的采访名单中竟有远道而来的智利记者。而仅从51国记者汇聚北京这一数字来看,关注本届会议的媒体已超过亚欧会议成员的范围。美联社电视新闻记者莫沫说,该社增调了4名资深记者来华报道这次会议,因为会议召开的时机,决定了它的受关注度。
法国媒体的来京阵容比较可观。法国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对本报记者说,法国舆论很关注这次会议,仅随总统专机来华报道的记者就有40多人。他们十分关注会议成果,同时也很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政策走向。
亚欧首脑会议的影响力也波及到了非洲地区。就在首脑会议结束几小时后,南非著名的“新闻24集团”就在其网站的国际新闻栏目头条登载了对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致词的解读。文章说,温总理告诉在场的新闻记者,信心、合作与责任是解决(金融)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金融创新,但更需要金融监管。
法国媒体在报道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早餐会时评价说,亚洲国家也表现出了要与欧洲共同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意愿。英国路透社也认为,“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亚洲组织起来了”。
巴罗佐在此次会议后表示,亚欧双方达成的共识将推动华盛顿金融峰会做出具体而重要的决定。就此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通向华盛顿的路必须经过北京”。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圆满结束了,国际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后续行动。人们期待着有力的“下一步”,关键是要把共识和倡议变为实际行动。今天的亚洲和欧洲,越来越有条件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也越来越有必要共同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特别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
(本报记者王芳、吴绮敏、陈一鸣、曹鹏程、韦冬泽、李锋、廖政军、吴成良、张晓东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