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丽娜15日对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超过100万的志愿者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嘉丽娜在北京残奥会期间走访了各个竞赛场馆以及部分非竞赛场馆,在那里她细致地了解了志愿者的工作。“我们可能会复制北京的做法,或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改进。”
“希望北京奥组委将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我们一起分享。希望在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能够看到中国志愿者的身影。”她说。
在北京考察志愿者工作的还有国际残奥委战略项目主任瑞格斯、国际残奥委无障碍设施专家莫里斯。身为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工作顾问的瑞格斯和莫里斯认为,北京残奥会志愿者表现非常优秀,北京实现了两个奥运的真正平等。
瑞格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就来到北京,北京残奥会期间他被奥组委聘作志愿者工作顾问。“记得开奥运会前,我住在残奥大家庭饭店,那时不少的出租司机都不太清楚它的具体位置,所以每天从场馆回宾馆成了一件比较麻烦的事。”瑞格斯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他又找不到了回宾馆的路,于是寻求志愿者的帮助,一位在场馆服务的志愿者亲自把他送回宾馆。
“我曾去过悉尼、都灵、雅典,见到的志愿者的微笑都是一样的。但中国的志愿者在服务的时候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尽力帮助解决求助者所遇到的困难。”瑞格斯表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工作很出色,所有的志愿者都应该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而自豪。
莫里斯曾经是澳大利亚轮椅篮球队队员,曾多次获得残奥会冠军。她说:“我记得在悉尼的超市里遇到了一对母女,女孩见我正坐着轮椅买东西,于是就跑过来问我,‘你这么强壮是从事什么运动的?’我想这就是一种观念,她关注的不是我得了什么病,也不是我为什么会坐上轮椅,在她眼里我就和健全人一样。”
四年前曾来过北京的莫里斯惊叹北京巨大的变化:“不仅是城市的建筑增添了很多无障碍设施,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残疾人的观念上的改变。”莫里斯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展现出中国最新的风貌。”
莫里斯表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不仅为残疾人留下很多无障碍设施,为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4万余名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和观看残奥会的观众,他们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作为志愿者的年轻人,他们以后都将拥有自己的小孩,他们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把人分成健全人和残疾人,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