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85.9%公众关注政府新闻发言人 对其个性关注度低 

时间:2008-07-28 09: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和两会新闻发言人公众关注度最高;

  发言人的现场反应能力、责任心和思想政策水平最为公众看重,个性仅列末位

  近日,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离职,引发了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热烈讨论。早在1983年4月,我国就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存在25年之久。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发言人?你对现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又有哪些期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9244名公众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85.9%的人关注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84.9%的人对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总体感觉表示满意。

  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关注表明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

  “看新闻发布会要比单纯的读政策条文和看新闻好得多。”湖北省某高校大三学生柯强说,通过记者提问和新闻发言人的解答,可以对比较抽象的宏观政策有更为形象的了解。

  在河南省某研究所担任会计的王东风看来,关注新闻发言人是为了了解更多政策背后的东西,“一项政策的出台或调整必然会对公众某方面的生活产生影响,先知晓它就可以率先做出相应的规划或调整”。

  “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关注表明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不断地觉醒。”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说,新闻发言人在政府各部门制度化是政务公开的一个很大进步,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举措。而知情权是一个公民在履行所有权利,如选举权、参政权、监督权等的前提和基础。

  当被问及“你对哪些新闻发言人关注较多时”,60.1%的公众首选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随后依次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58.8%)、每年两会新闻发言人(45.7%)、教育部发言人(35.1%)、卫生部发言人(25.6%)、本地政府新闻发言人(22.3%)和其他国家部委新闻发言人(12.4%)。

  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减少公众对公共事务认知的信息不对称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柯强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收看国务院新闻办定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当天最新的救灾进展情况,“我发现新闻发言人在发言和回答记者提问时都很坦诚,这非常有助于我国政府形象的提升。”他说。

  在赵振宇教授看来,大地震中政府迅速的新闻发布反应不是偶然的,而是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工作的结果。2003年非典危机使得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真正走进公众的视野,为了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次年国务院新闻办就对新闻发言人进行专门的培训。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应主动公开“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新闻发言人再也不能用一句“无可奉告”搪塞媒体和公众了。

  在深圳一家媒体工作的李光正表示,新闻发言人最重要的是把政策、事件讲清楚,“偶尔带点评论更好,但是不能太娱乐化了”。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评价调研组负责人郑根岭则认为,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可以有个性,前提是能够履行好职责,不能使个性释放影响到工作职责。

  本次民调显示,65.4%的公众最为看重新闻发言人的现场反应能力,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责任心(58.2%)、思想政策水平(54.9%)、口才(53.5%)、沉着严谨(52.4%)、亲和力(51.6%)、沟通的真诚(50.3%)、仪表风度(47.5%)、业务水平(42.9%)、权威性(38.2%)和个性(24.4%)。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判断一个政府新闻发言人好坏的标准不是看他应对记者和公众的技巧是否运用得圆熟,甚至不是简单地看他是否贯彻了政府的意图,说服记者和公众,而是看他是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和消除了人们对于公共事务认知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77.3%的公众期望新闻发布更加透明

  “我最喜欢看温总理答记者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王伟涛说,温总理在阐释政策和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诚、严谨、有亲和力的风格值得所有新闻发言人学习。

  调查中,77.3%的公众期望现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闻发布上应该更加透明,67.1%的公众认为新闻发布应该更加及时,61.9%的公众认为新闻发布应该更加具有权威性。同时,41.3%的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更有亲和力,29.2%的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更具个性。

  赵振宇说,公众现在只看到了新闻发言人这个外在形式,但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本质,也就是对政务公开、对于向公众和媒体公开信息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还不够,“有些时候,新闻发言人是在用官话、空话、套话或者是宣传味很浓的方式说话,而不是发布新闻,发布老百姓真正想要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问题,即对于不及时发布信息、发布不完全真实的信息、不该保密的信息以保密作为理由不予透露等的行为,没有对应的问责制,更没有惩处的法律法规的依据。“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考虑以法的形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追究没有尽责的新闻发言人及其领导机关的责任。”他说。 (实习生 田国磊 本报记者 马明洁)

分享到: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