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5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会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是会晤后,温家宝总理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同会见中外记者。 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李志晖 丁静)汶川大地震发生三周后,中国地震灾区已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继续欢迎国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5日,又一批由联合国系统提供的卫生物资送达成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名专家已抵达北京,同国际劳工组织一道,帮助中国政府制定地震灾区的中长期重建和安置计划。
“联合国已经做好准备,将向中国灾后重建提供进一步支持。”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马和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此间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前一阶段抗震救灾中对国际社会的空前开放程度,将在灾后重建中进一步强化。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造成举世震惊的悲剧,也在无意中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开放程度的窗口。
资料图片:5月17日,日本搜救人员将遇难者遗体抬出废墟。当日7时25分,日本救援人员历经16个小时的搜救,在四川青川县乔庄镇一处倒塌的六层楼房废墟中挖出两具遇难者遗体。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震后第三天,中国同意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灾区协助救援行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允许外国专业救援队入境救灾。
此后,中国又宣布接受外国医疗队来华协助救援。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古巴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医疗队员来到灾区,全力救治中国受灾民众,规模堪称空前。
震后,中国不仅主动向世界求援,令外界尤其惊讶的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中国还同意俄罗斯、新加坡、德国等派遣军机向灾区运送紧急救灾物资。
中国的抗震救灾也罕见地成为外交舞台:新任韩国总统李明博成为首个到中国地震灾区慰问的国家元首;温家宝总理在震中区域同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面;将中国作为首批出访国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邀请震区中小学生到俄疗伤……
资料图片:5月21日,俄罗斯医生为77岁的黄文芬老人做手术。当日,俄罗斯医疗队在地震灾区四川省彭州市开始救治伤员。医疗队搭建起充气移动医院,设施包括手术室、病房、工作间等。 新华社发(曾硕 摄)
中国对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救援行动也表示欢迎。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偶遇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的志愿者,他紧握领队鲁滨逊医学博士的双手说:“谢谢你们,我感谢美国人民对这场特大自然灾害的支援。”
“中国接受国际援助,全力拯救生命,这是对国际社会善意的积极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说。
截至6月4日,国际社会共向中国汶川地震灾区提供现金援助约35.55亿元,到账捐款10.13亿元,捐赠物资价值11.54亿元,已运抵灾区物资价值约3.88亿元。
“改革开放使我们融入了国际大家庭。”沈骥如说:“地震这一灾难事件也成为民间和官方外交的结合点,给世界和中国相互了解的特殊机会。”
5月17日,一名外国记者(前右)在北川中学废墟上进行现场报道。 新华社记者 徐壮志 摄
在这幅中国抗灾史上最开放的场面中,对境外媒体的开放也引人注目。震后第二天,境外记者即陆续赶到灾区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中国有关方面为外媒尽力提供协助和便利。
国际救援努力也受到中国民众的赞赏。首支抵达中国灾区的日本救援队,其专业和人性化的举动,赢得当地民众的关注和感谢,以致他们深夜启程回国时,不少成都市民冒雨相送。
在灾区救死扶伤的外国医疗队员被中国百姓亲切地称为“现代白求恩”。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于上世纪30年代率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来到中国,帮助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人民,不幸在一次急救手术中受感染牺牲。
资料图片:德国红十字会的专家斯文佳(左)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查看一名出生10多天的婴儿的生长情况(5月28日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由11名德国医疗、技术专家和近百名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设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连日来,德国专家和中国医护人员配合默契,为地震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当然,中国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与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并不矛盾。事实上,自力更生仍是中国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根本。
中国和国际的经验均表明,灾后重建的任务更为艰巨。马和励表示,联合国愿意凭借灾害评估、环境领域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国际经验,对中国鼎力相助。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刘江永教授认为,中国应在重建过程中继续善用国际社会的力量。“国外发达的技术和经验是我们在灾后重建和心理救助中急需的。中国需要逐渐建立更协调、更透明的机制,回应国际善意,让外援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