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已成为上牵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下牵千家万户民生冷暖的第一焦点问题。时隔10年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省市政府一把手要管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温总理提出的“价格9条”中的主要举措也都是围绕粮油菜的生产供应。
保障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出路。一方面国内需求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气候变化,又导致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和价格大幅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抓紧研究制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长期战略,这不仅是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更涉及到大量的改革问题。我国农业如何应对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的挑战?市场的“无形之手”与调控的“有形之手”如何相得益彰?在开放的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些新问题,等着我们去一一破解。
“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物价9条措施中的最后一条。时隔10年,重提“米袋子”、“菜篮子”,字里字外,分量格外沉甸甸。
事实上,在稳定物价9条措施中,直接与充实“米袋子”、“菜篮子”相关的就有8条。“总理的话非常有针对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当前,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本地粮食以及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对民生,对抑制通胀都有重要意义。”
菜篮满,物价方能稳
“去年,我的退休金涨了200块,可这物价涨得更快。3年前这200块可以买六七十斤猪肉,现在却买不到20斤。”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居民蔡桂兰说。
像蔡大妈一样,不少老百姓感觉到,去年以来肉、油、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
老百姓对物价反应强烈,与“菜篮子”产品价格高企关系紧密。2007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0个百分点。今年2月份,CPI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在食品类中,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仍然是肉禽及其制品(45.3%)、油脂(41.0%)等“菜篮子”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过3次物价高涨的局面,这3次物价高峰都与食品价格上涨并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一轮物价上涨相比,这一次食品价格上涨的最大不同是,起点不是粮食涨价,而是从猪肉价格上涨开始的。到目前为止,粮食价格涨幅一直稳定在10%以内,肉、油、蛋等“菜篮子”产品则高达20%以上。
在价格上涨的背后,则隐含着供求关系的紧张。商务部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有8个品种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段会呈现出供应偏紧情况,具体品种为:猪肉、牛肉、羊肉、大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鲜奶。很明显,8种消费品全部属于“菜篮子”产品。
陈锡文认为,管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物价上涨问题,但如果管不好,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显然,稳定这一轮物价上涨,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关键点之一。
价格涨,欠账是根源
1988年,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建设已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这一轮肉、油、菜等涨价,则凸显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些欠账。
从硬件上来讲,近年来,一些城市在扩张规模、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中,兼并了城郊大量耕地、菜田,加剧了粮油肉菜供需矛盾。2005年,呼和浩特城区面积由原来的9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150平方公里,城市扩张侵占大量城郊农田菜地,许多种田能手、种菜能手、养殖能手因失去土地而失业。
以呼和浩特为例,随着蔬菜总播种面积由此前的14万亩减少到11.3万亩,地产菜产量由2000年的60多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44.7万吨,减产26%左右,每年需外调蔬菜100多万吨平衡供求关系。随着市民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的凸显,“菜篮子”建设一度成为当地“两会”上人大代表关心的一号议案。
从软件上来讲,农副产品“过山车式”的涨跌,则凸显调控“菜篮子”丰歉手段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超然市外”的漠然心态。前些年,不少地方在工作部署中,常把抓好“菜篮子”当作“一把手工程”,而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对“菜篮子”则少有提及。陈锡文认为,物价上涨从表面上看,食品涨价是主因,实际上与某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GDP、重视发展城市规模而忽视农业有关。
记者在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采访时发现,因为赶上去年农副产品大幅度涨价,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大规模养猪的农民几乎是“一夜暴富”。以生猪为例,正常年景,一头肥猪的平均利润在200元左右,但去年以来,农民育肥一头猪的利润已经上升到三四百元,高的甚至达到七八百元。
然而,记者与这些养猪户交谈,看得出他们欣喜之余依然表现出心中无底。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罗窑村村民孟宪玉说:“我们想长期养猪的,不图一头赚七八百元,最好是一头猪保持200元以上的利润。价格越平稳,我们才越敢养。”这反映出农民的普遍心态:不图押宝似的一夜“暴富”,盼望有计划、有引导、有保障的勤劳致富,希望政府在“菜篮子”工程上有更大作为。
在“菜篮子”工程欠账、产量不稳定或者减产的背景下,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则迅速提高,这加剧了供求矛盾,刺激了价格上涨。近几年,每年肉类消费需求增加80万吨,食用油的国内需求则从2000年以来翻了一番多。
施政策,效果待显现
“民以食为天,应当让省长、市长们为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负责,稳住价格。”蔡桂兰说,总理提到“米袋子”、“菜篮子”,说明政府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她对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提法印象很深。
事实上,针对“菜篮子”产品价格上涨,国务院已于去年分别出台专门政策,扶持生猪、奶业、油料的生产。根据监测,今年2月份生猪的存栏同比增长8.7%,生猪的出栏增长12.3%。这说明现在生猪发展正处在恢复和发展阶段。对于蔬菜供应,农业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不会因受灾使蔬菜供应断档、脱销,可能在产品方面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总量不会减少。
一些地方通过地方立法确保“菜篮子”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内蒙古包头市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包头市基本菜田保护条例》,立法保护“菜篮子”,10年来城市建设没有触动蔬菜基地,地产菜的产量始终占市场总需求量的50%以上,有力保证了当地群众利益。
四川、云南、山东等地,则通过及时向菜农和生产、营销商提供省外市场信息,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市场管理费用等,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支持“菜篮子”建设。
另外,今年冰雪天气造成全国1/3蔬菜受灾,给“菜篮子”保障工作敲响了警钟。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国家应建立“菜篮子”工程应对体系,提高蔬菜生产抗御天气灾害的能力,保障“菜篮子”供应。(记者 李泽兵 殷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