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
一个留着茂密金发的年轻人开着破旧的丰田车,穿梭在高楼鲜见的胡同里。当时的北京街头刚出现第一批个体户,赶时髦的年轻人开始用衬衫牛仔裤代替一成不变的中山装。
24岁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生凯文·拉德,正在这座令他心驰神往的古都体验着新任外交官的乐趣。伙食很糟糕,他和新婚妻子特里莎只能从友谊商店买到些冰冻食品,但他很快习惯了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以及在明十三陵和同事们玩板球游戏。
他给自己取名陆克文,而北京的朋友私底下管他叫“小陆”。
24年后的今天,他再次带着外交重任回归。京片子流利依旧,但身份却已截然不同。从“小陆”到“老陆”,从在野党党魁到政府总理,陆克文将带着“第一个能说中文的西方领导人”的光环开始他对中国的首个国事访问。
想成东西方桥梁
在这次博鳌论坛中,他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外国领袖。作为国际政坛新星,陆克文将有机会在博鳌论坛上展现他那独有的来自昆士兰的光芒。令人好奇的是,他会选择什么方式开头,用哪种形象打动中国和全世界?
“陆克文将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一个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陆克文传》的作者、澳大利亚记者罗伯特·麦克林告诉早报记者。20世纪初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因其对中国的报道在西方成为传奇人物。正是这个在大清国徒步旅行的“中国通”向无数澳大利亚人指出,中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希望。“陆克文将莫理循视为澳中之间的桥梁,他将告诉中国朋友,希望我们能延续莫理循开辟的道路。”麦克林说。
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这也许就是陆克文对自己以及澳大利亚的重新定位。
“他显然具有成为‘桥梁’的两大必备要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向早报表示,“首先他懂汉语,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其次,他在气候变化和本国土著居民问题上的表现,令他在西方世界拥有感召力和公信力。”
曾和陆克文有过多次接触的翟崑坦言,这位新总理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懂得中国文化”,同时具备全球视野。这也许将成为陆克文打开中西方世界通路的敲门砖。
大学期间主修中国历史及中文的陆克文,从不放过“炫耀”中文的机会。日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他神态自若地提及自己最爱的唐代诗人王勃,并在镜头前字正腔圆地念了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然而陆克文在中国的优势并不仅限于语言。他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作期间的上司、当时的驻华大使罗斯·伽瑙特向早报记者表示,他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了解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个聪慧努力、做事有条理的人,性格很刚强。不管接到什么任务,他都会极尽所能给出最详尽的答案。”一手提拔陆克文成为使馆一秘的伽瑙特在电话中向早报记者描述。在驻京使馆工作的那两年,陆克文负责研究中国国内政治,由于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改革的迹象,他的额外工作也包括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向。“他会打交道,总是能得到很多信息。”伽瑙特说,陆克文写了多篇有关改革开放的报告,而结论总是很乐观。“使馆当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比较乐观,主要来自克文的资料。对发生在周围的一点一滴动向,他都能及时把握,把它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评判。他在报告中总会提到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伽瑙特向早报记者回忆。
伽瑙特现在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依然和陆克文频繁见面,讨论中澳关系。就在陆克文离开堪培拉开启“环球之旅”前,他们还一起吃了顿晚饭。
在北京的这段时光“令人既兴奋又沮丧”,陆克文在最近出版的关于他的传记中说。麦克林告诉早报记者,驻京使馆的工作经历对陆克文此后形成的对华政策和理念尤为重要,特别是他深谙邓小平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到十多年后,告别昆士兰州工党政府职务的陆克文开始建立自己的澳中贸易咨询公司,他才又开始和中国打起交道。
“他知道怎么在中国拓展业务,怎么和中国人打交道。他总能让各方在合作中保持长期和谐。”麦克林评价说,“我确信他今后会把这种能力带到同中国政府的交往中。”
“读懂中国”
对“知华”的陆克文,翟崑也有同样看法。“他了解这里的人情世故,他能读懂中国。正因如此,陆克文才能对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有着清晰定位。”
在霍华德政府的经营下,中澳关系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这两个经历过冷漠的国家,正通过连年窜升的贸易额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陆克文执掌的新政府,无疑将继承过去的“胜利果实”,继续扩大中澳在贸易、能源、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陆克文的团队将开辟环保、气候变化等新的合作领域,精心耕耘澳大利亚在东亚安全机制及中美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陆克文是澳大利亚总理,任何议题他都会站在澳大利亚立场上。所以在中澳立场一致的那些问题上,他能充分发挥优势,给中国带来利益。而在双方有分歧的问题上,他会尽力通过谈判磋商,增进理解,淡化矛盾。”伽瑙特认为。他举例说,像人权这类敏感话题,陆克文就有比较好的处理方式。
2005年10月,陆克文以“一个在华从商多年的知华派”的形象在墨尔本的一个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呼吁澳大利亚同中国这个重要经贸伙伴建立一个“2025战略”,“将澳大利亚打造成西方世界中最懂中国、最懂亚洲的国家”。当时,身为影子内阁外交部长的他仕途正畅,雄心初展。
“2025战略”可以被视作陆克文此后“中澳五十年”战略设想的雏形。在蓝图中,中澳能在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建立起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澳中气候报告9月完成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再度见到这个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澳大利亚人。在去年的APEC午餐会上,50岁的陆克文用普通话致词,欢迎胡锦涛的到访;2003年胡锦涛访澳在国会发表演说时,陆克文是仅有的几个不用戴同声传译设备就能听懂的听众。
在北京工作期间,陆克文最大的爱好就是到中国各地旅行。此次访华,他也将用4天游历三地:北京、三亚和博鳌。不过,在伽瑙特看来,“老陆”这回的首要任务,还是“交流,再交流”。
陆克文的随行团队中又将出现一张新面孔———负责气候变化事务的华裔女部长黄英贤。扭转澳大利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立场,是陆克文上任后点燃的第一把火。签署《京都议定书》后,他多次强调,要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应陆克文之邀,伽瑙特目前正在准备一份澳中气候变化合作报告,这份9月正式完成的报告将为未来澳中合作描画好框架和蓝图。伽瑙特透露,此次陆克文访华,将同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讨论澳中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气候变化将为澳中两国开辟一片崭新的合作天地。”
“据我所知,气候变化也是温总理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将有机会就此畅谈各自的想法。”伽瑙特说。据悉,温家宝总理将同陆克文举行会晤。伽瑙特认为,这次会晤不会有明确的措施出台,因为陆克文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和中国领导人坦诚沟通。
翟崑指出,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各方都要做出妥协。至于解决方式,中澳的选项包括改变贸易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等领域的往来等。这也意味着FTA谈判将成为中澳未来需要努力解决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陆克文将为今后的一切开个好头。
“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因为它顺应中澳两方面的需求。”翟崑说。 (早报记者 俞懿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