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上涨呈结构性、输入型特点,尽管宏观调控始终没有放松,但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
资料图片:一位市民从合肥一家超市的价格牌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说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最为牵动人心的,莫过于“物价”一事。
2007年,物价从5月份起一路攀高,从8月份起连续5个月站在6%以上,并一度达到6.9%的11年月度新高。物价上涨影响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2007年,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4.1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5.4%。从12月份的价格涨幅结构看,食品价格仍然是整个CPI涨幅中的主要因素。12月份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6.5%。在同比上涨的6.5个百分点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6.7%,影响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占涨价因素的85%。在环比上涨的1个百分点中,食品类价格上升2.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8个百分点。
从国内市场来看,物价上涨的原因除了食品价格上涨外,还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拉动,以及企业成本增加的推动。如果把中国经济放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观察,当前的物价上涨还带有鲜明的输入型特征。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去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达国家,2007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11月份,世界许多国家的CPI都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涨幅。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美国、巴西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11.1%、10%、6.7%、5.5%、4.3%、4.2%。
目前,中国的石油、铁矿石、硫磺、有色金属、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市场价格。2007年,国际市场不仅原油价格大涨,铁矿石价格也上涨了95%,电解铜价格上涨40%,铝土矿价格上涨30%。粮食价格更是不示弱,小麦两年累计上涨近两倍,玉米上涨一倍多,大豆上涨近一倍。全球市场涨声一片,中国怎能不受影响?
进入2008年,价格上涨的压力未见消减。经济增长态势不改,社会需求依然旺盛。企业成本上升脚步未停,石油、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未改,环保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都有所提高。据有关部门的分析,当前突出的问题,一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仍在上涨;二是猪肉价格随着春节的临近可能继续上涨;三是春耕将近,化肥价格上涨压力开始显现;四是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原油价格倒挂突出;五是煤价上涨影响电力行业成本增支较多。
面对近年来少有的通胀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与“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并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从去年刚刚出现物价较快上涨的问题开始,政府就及时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没有出现重要消费品断档、脱销的情况,保证了市场稳定和民心安定。今年以来,有关部门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了价格管理和调控工作的力度。针对今年1月豆油、猪肉、牛羊肉等食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一些企业趁机哄抬价格已影响到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问题,为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最近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列入临时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主要是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和奶粉、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显然,临时价格干预指向的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其目的是规范秩序,抑制价格的不合理上涨,稳定社会心理预期。
尽管调控始终没有放松,但由于去年涨价对今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之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记者 朱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