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几大导演造就表面繁荣 中国电影呼唤“中坚力量”

时间:2007-12-12 08:55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电影《投名状》

  新华网上海12月11日专电(记者 孙丽萍)时近岁末,中国电影沉浸在一种姗姗来迟的热闹氛围当中:台湾金马奖年终颁奖,《投名状》《集结号》等贺岁大片即将接连登上银幕。

  回首2007年的中国电影,收获无疑丰硕,失落也无须讳言。

  合拍片推动中国电影重现光彩

  “2007年,华语电影追上了国际电影工业的浪潮,在跨地域、跨文化制作方面突破显著。”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教授石川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合拍片政策,让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工业日益水乳交融,实力大增。

  9日揭晓的台湾电影金马奖名单上,合拍片包揽了绝大多数奖项,《叶落归根》《心中有鬼》《太阳照常升起》等影片获得了多项提名。

  中国内地三代女明星“群揽”金马奖杯,也折射出华语电影的融合趋势:陈冲获最佳女主角奖,范冰冰获最佳女配角奖,汤唯捧得最佳新人奖。

  这一年中,合拍片政策让衰退多年的香港、台湾电影工业重新焕发光彩。李安凭《色·戒》夺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使华语影片连续3年获此殊荣。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的3位主角,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此外,凭借在影片《图雅的婚礼》中质朴却极具爆发力的表演,中国女演员余男在一年之中摘得7个影后桂冠,创下纪录。

   2007年10月31日晚,导演李安(中)和演员汤唯(左)、王力宏在首映礼上。当晚,电影《色·戒》在上海影城举行内地首映礼。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国产电影票房堪忧 “收官之战”令人期待

  虽然在海外亮点频频,中国电影在2007年的“票房收成”却远不能令人乐观。

  统计显示,2006年,国内电影票房达到了2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超过14亿元,连续4年超过进口影片票房。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虽然国产影片进入院线数量再创新高,进口大片的声势却完全压倒了国产电影。上半年国产电影累计票房不足3亿元,而进口大片票房逾7亿元。

  尤其是在被视为黄金档期的暑期,18部国产电影票房总共6330万元,《蜘蛛侠3》《变形金刚》等进口影片票房则超过了4亿元。

  “不叫座,也不叫好”,这是绝大多数国产电影在2007年命运的真实写照,它们无声无息地上映,又落寞地离场。

  令人振奋的是,作为2007年中国电影“扛鼎之作”的两部贺岁大片即将上映:耗资逾3亿元拍摄的《投名状》定于13日首映,《集结号》则紧随其后。两部战争大片将给这个冬天注入热腾腾的男儿豪情与血气,也恰好是国产电影今年的“收官之战”。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究竟谁执牛耳?眼下还很难说。

资料图片:电影《集结号》海报

  亿元大片之外,中国电影呼唤“中坚力量”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近年来,几个大导演每年轮番出招,造就了中国电影业的表面繁荣。

  2007年,这个亿元大片阵容又在扩大:除了《投名状》和《集结号》,更多的超级大片正在紧张地拍摄之中。例如,吴宇森导演的中美合拍电影《赤壁》投资据称高达6亿元;《约翰拉贝》投资近2亿元;改编自古典名著的《画皮》投资也过亿元。

  不少电影人对此表达了忧虑。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指出,现在国产电影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头是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的亿元大片,另一头一下就跌到了一千万元以下。”

  韩三平指出,中小成本影片应该成为中国电影的脊梁。“每年除了几部大片之外,投资七八千万元的影片应该有二三十部,四五千万元的有二三十部,一千多万元的有四五十部,形成坚固的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抗击风雨。”

  石川指出,国产电影的繁荣景象,过于依赖几部亿元大片,而缺少“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也损伤了本土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举例来说,每年推出的两三部亿元大片,往往存在严重的跟风、撞车现象。这些大片从题材、风格到视觉效果都相互模仿,很难再让观众产生看一部好电影所应有的兴奋期待。

  事实上,今年票房表现较好的几部影片,例如反映个人情欲与民族利益冲突的《色·戒》,触动一代“70后”集体性童年回忆的《宝葫芦的秘密》,都是中小投资规模的影片,却胜在能引起观众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培养中坚阶层。”石川指出,中国电影业正在摆脱追求表面华丽的浮躁情绪,酝酿着某种更为内在的变化,试图给观众带来更多感动。不过,它距离更诚实地表达现实生活,更精彩地娱乐大众,无疑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分享到: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