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好比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可能会不去遵守游戏规则,而是依靠自己庞大的身躯,横冲直撞地把那些原本精心摆放的名贵瓷器统统打碎。”
这是欧洲一家报纸在报道中国崛起时表现出的难以掩饰的担忧,也是昔日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现在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在不久前的一次国际问题讲座上给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近日,世界知识出版社举办了针对公众开放的题为“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见证和感受”的讲座,邀请到了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世界近年来颇为关注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他们分别发表了各自的高见。
2005年是“中国崛起年”
从大使转换为院长的吴建民,在谈起去年中国的发展时感叹,2005年是中国崛起年,因为这一年中国确实在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大、这样快。
他说:“1971年我30多岁的时候,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当时在美国超市根本就看不到任何中国货。而现在,在美国的大商场、小卖部里,都能买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法国巴黎机场的商店里,现在已经专门开设了使用人民币的柜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则更深入地认为:“中国入世谈判长达15年,是迄今为止全球所有入世谈判中耗时最长的,可以说破了世界纪录。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谈判的这15年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15年,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中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面临的要求就更苛刻、遇到的阻力就更大。有一个入世谈判的外国代表私下里甚至对我说:‘你们的难题是你们自己出的,正是你们的成功使你们的困难比别人更多。’”
贸易摩擦恰恰体现中国在变强
“中国威胁论”一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存在着。而且,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会向何处去”的担心似乎也越来越凸显。
那么,世界为何会对中国的崛起存有“恐惧心理”?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这种境况?
吴建民院长认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将走过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因为对中国的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担心。他举例说:“突尼斯总理曾对我表示,他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既敬佩又害怕。中国的纺织品太厉害了,如果对中国纺织品的关税取消,那么突尼斯将有20万人失业。”
而龙永图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则更多地来自经济角度。他认为,世界对中国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因此在入世谈判中,中国最核心的立场就是一定做到8个字——遵守规则、开放市场。
龙永图自信地认为,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可能再需要20年的时间,而发生贸易冲突,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变强。他说:“中国在入世以后,遇到了很多‘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这是很正常的。中国对此应抱有一颗‘平常心’,因为这恰恰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如果是一个小国家,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让对方国家和你发生贸易冲突。”
但他也表示,一些贸易摩擦的发生,也有中国出口商品自身的问题。因此,他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考虑自己国家的贸易利益,也要考虑别国的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对这些国家产业发展的一种扶植。”
做大国公民要摆脱“弱国心态”
中国的国力在增强、GDP在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否也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国家富强以后,我们作为大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对此,龙永图说得很干脆。他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但人员的素质还远远没有跟上。那么怎样成为一个大国的公民?我认为,不要把贸易纠纷政治化。作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大国,发生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其上纲上线,必将损害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思路:从大的利益出发,在小的利益上可以适当作出一些妥协。”
吴建民则非常坦率地认为:“现在,很多中国人仍然还有一种‘弱国心态’。具体表现就是,把自己夸大,对别人的赞扬或者批评非常介意,而这些恰恰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中国人摆脱弱国心态需要时间,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这样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才会受到对方基本的尊重。此外,在遇到国际纠纷时,我们的国人应表现得冷静一些,有大志的人才能真正韬光养晦,强硬并不意味着爱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