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15日一期刊发作者乔纳森·霍尔斯拉赫的文章说,工业化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一些人会先富起来,会先强大起来。中国也无法避免走这条路,但中国在控制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北京投入了大量资金,来缩短新兴富裕中产阶级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
从广东工厂又脏又乱的地板、湖北遥远的村落,到拉萨郊区和乌鲁木齐尘土飞扬的大街,中国政府发现到处面临问题。然而,就是这些不足在不断激励中国变得更强。世界很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英勇的中国,它的新式民族主义从长远来看只能通过其自身的成功来加以约束。
不管他们的国内问题看上去多么难以处理,新兴大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命运时,通常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排外和恐慌等情况。例如,美国用了25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让边远地区安定下来。
在那段时期,美国一直不断发挥自己的最大极限,镇压各种政治分裂势力,利用新的经济动脉深入其广袤的领土,控制那些自认为被美国的经济成功排除在外的组织的反抗。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通过"和谐发展战略"为整个社会提供持续发展机会。人们很容易会嘲笑说,这一战略不过是一种宣传。然而,实际上,这反映出政治精英的意图,即保持社会稳定,而不必动用所有资源。
这还反映出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担忧,即中国也许会掀起另一场革命。人们不认为动乱事件增多是"和谐发展"的失败,而是认为这种威胁必须靠新民族主义来进行抑制或中和。
中国媒体不停地报道,很多人成了"极端主义"的受害者,或是指责"外国煽动者"试图通过挑起民族敌对状态让中国蒙羞。中国政府会抓住这样一些事件,来加强其作为国家安全保卫者的姿态。
但另一方面,这种动乱必定会促使中国政府加大努力,避免出现新的类似事件,他们会努力让边界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变得更加富裕。政府的智囊机构已经提出,要制定新的方案,让这些人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从新经济中获益。
生产力依然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中国正在寻找高科技、先进服务等新的现代工业发展手段,让比较富裕的沿海省份将它们的传统行业转交给内陆省份,将发展前线西移。即将于明年提出的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很可能会进一步突出这一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地理转移。
提出民族团结的要求,还可能被理解成中国强烈渴望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地位。中国不想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但中国希望获得作为一个有国际利益的大国和新兴地区国家应有的尊重。
中国必须说服其邻国,让它们明白保持地区稳定符合它们的共同需要。它还需要传达这样一条信息,即中国的崛起除了让其邻国获益外不会带来其他后果。
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对中国的发展模式给予理解、尊重和支持。它应该向西方大国传达这样一条信息:集中精力处理好你们自己的问题,不要再说三道四,保持市场开放。中国的外交底线仍然是避免对抗,如果让中国失望,中国会更加坚决地反对西方的改革要求。
西方国家应该表达它们对中国的关注,继续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进行互动。然而,维持一个繁荣、宽容、多民族的社会远比嘲笑中国不可避免会日益加剧的伤痛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