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8日电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黍稷类作物很可能是最早在中国培育种植,然后逐渐传播到西方的。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考古证据还显示,农业耕作的概念,过去一直以为是西方自己的发明,可能也是从亚洲传播到西方的。从野地里采集食物到耕种农作物生产粮食,是人类生态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
史前史学家曾一直认为,这场变革是在12000至7000年前,从近东的两河流域(Fertile Crescent)开始的。那里早期的人类社区开始培育所谓的“基础作物”,比如小麦和大麦。
而证据显示,中国人自己独立的完成了稻谷类作物,比如大米和小米的驯化培育,没有受到任何来自西方的影响。
剑桥大学的马丁·琼斯(Martin Jones)教授和研究伙伴刘歆益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说,最近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提供了稷类作物从东向西传播的证据。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Neolithic)的农耕遗址上发现的碳化的谷粒表明,早在8000年前当地就种植小米了。在随后的一千年间,小米开始出现在欧洲。在此期间,从黑海西岸到东欧和中欧的20多个不同地点,都发现了小米的遗迹。
它证明,稷类作物首先在中国培育出来,逐渐西传。它比同一时期中国的另一个主要作物,稻米的传播更广。更重要的是,它比小麦和大麦从两河流域向东传播早了2000年。
琼斯教授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农作物传到欧洲要比两河流域的任何作物传到中国要早的多。欧洲的农业耕作并不是由此而启动,但它显示,农业耕作的知识是东西双向交流的。”
琼斯教授认为,总体上说,对植物的驯化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渐变与巨变交织。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史前农业革命的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是东西方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