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2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走向西方的新潮流
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的非合伙律师埃里克·林很享受伦敦的生活。但他同时也担心,他在上海的同事和客户可能会在他不在的情况下取得业务上的突破。他说:“获得海外经验和建立海外关系是有益的。但保持中国国内的关系网将是个巨大挑战。”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像林先生这样,在以前不可想象的中国人加入外国公司的现象逐渐多了起来。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据,2000年至2007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45%。中国公司将使用积聚起来的外汇储备在价值缩水的国际市场中以低价并购其他国家的公司。
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亮相将对西方公司带来长远影响。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全球人力资源总监查尔斯·麦克劳德说,过去,跨国公司雇用中国毕业生参加中国地区的运营。未来,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将需要中国专家来同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做生意, 麦克劳德说:“我们预计,未来将会有许多机会同中国客户合作来投资其他市场。”今年,普华永道将雇用1700名中国员工,他们将在中国市场接受培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人才,不论我们的业务在哪里,他们都能向客户提供支持。”
对中国毕业生来说,在国际公司工作将给他们带来声誉和品味其他生活方式的机会,并获得在中国和国际均通用的技巧。但在外国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在个人还是职业上都是如此。
对于想要招收中国毕业生的公司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招收到最佳人才。文化的复杂性让这项任务不像说起来那样轻松。当面试一位母语非英语的应聘者时,第一项挑战就是区别他们的语言表现和思维能力。语言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思维能力则很难,而且更为重要。普华永道的江小姐回忆说,自己当时在应聘考官面前很难表达清楚。现在,当她面试中国员工时,如果应聘者在用英文回答时给出错误的反应,她会再用应聘者的母语将这个问题复述一遍。如果此次反应良好,这说明应聘者只是很难用外语表达,而不是思考能力有问题。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海伦说,中国人都懂得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观察,进行自我调整。尽管如此,误解仍然会出现。在中国时,海伦小姐学会了在同老板开会时少说话。但在英国却并非如此,“在中国,我的角色是为经理提供支持,而不是发言。但在英国,最低级的员工都被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没有人告诉我这一点,我必须自己领悟。”帮助中国成为产业强国的前景给中国的职业人带来了动力。(作者阿丽西亚·克莱格,伊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