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路透社12月12日文章,原题:沉睡的村庄成为了改革的试验田
每天,人潮经过深圳莲花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涌向邓小平的巨大铜像。他正俯视着这座30年前他帮助建立的城市。昔日,这里一无所有,现在,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已实现了经济腾飞。
“中国通向繁荣的道路部分归功于邓小平,”,24岁的河南农民工郭晓说(音)。郭说:“每当我们看着他,我们就想到了深圳的发展。”此时一群孩子和一个来自遥远西藏的代表团走上前来,在这个共产党人的塑像脚下放上花圈。
这位共产党领导人在1980年决定将深圳设为经济特区,以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被视作是促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催化剂。
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经济师和中国专家本·辛芬多夫说:“深圳着引领改革大潮,每个人都想复制深圳的成功模式。在吸引外资、培养跨国人才方面,深圳一直是旗手。”
但是此时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正逢全球经济不景气,深圳的未来被蒙上阴影。中国领导人已经强调,经济增长不能依靠廉价出口,这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和深圳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现在深圳拥有860万人口,高楼林立,有顶尖的全球制造商和股票交易所,但1980年的深圳还是穷乡僻壤,30000户村民靠种田和打渔为生。小工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南方省份广东遍地开花。那时,在复出的邓小平带领下,中国南方沿海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汕头、珠海以及邻省福建的厦门。
辛芬多夫说:“也许深圳最大的优势是它没有历史,它不曾存在过,故而可以让自己随心所欲的发展。”
深圳毗邻那时还处在英国人治理之下的香港。香港为深圳早期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外来投资和商业经验,还为深圳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编译 朱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