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更会做生意了——访英中贸易协会主任柯彤福
10月21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市场正式开业。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市场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城市变了,农村变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变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英国英中贸易协会主任柯彤福近日在伦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柯彤福虽不是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术专家,但上大学时学的是中文,毕业后受聘于一家船运公司,负责远东贸易,曾在香港工作过6年半,后来又在剑桥大学工作,从事与中国的教育交流项目,目前为英中贸易协会服务。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常与中国打交道,对中国的人和事,可以说是“门儿清”。
回忆起在北京度过的时光,柯彤福一往情深。他说:“我1986年上了英国的杜伦大学,主修中国研究专业。1987年至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一年。那一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中文水平,而且还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我利用假期去过许多地方,东去过上海、南京,南去过广州、桂林、昆明,西去过西安、乌鲁木齐,北去过呼和浩特、哈尔滨等。那时,我可是个穷学生,坐着火车硬座奔走各地,在拥挤的人流中虽也倍感疲累,但真正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厚道、友好和可爱。我曾在内蒙古买了一件布面的羊皮棉袄,又厚又暖。在哈尔滨看冰雕的时候,大大派上了用场。那件皮棉袄质量相当好,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冬天冷的时候还拿出来穿穿。这是我在中国买到的最心爱之物。”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多年,柯彤福对中国人的经商之道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是商业伙伴更多了。过去他们与中国做生意的伙伴大多是国营企业,而今天不只是国企,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第二是中国企业家的素质更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家的知识和视野越来越宽。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回到中国,他们思想更开放、对外部世界更了解、做事更积极,这为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是市场环境更好了。过去他们到中国参加展销会,最担心的是产品技术流入中国。可今天,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外国企业可以放心地去中国做生意。这对中外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好处;第四是中国企业更愿意走向世界。过去是外国商人想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是中国商人更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比如英中贸易协会每周都要接待两三批来自中国的商业代表团。中国商业代表团对英国市场及其投资环境十分感兴趣。这对英国企业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对英中贸易也是极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