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纽约时报:土楼,现代中国人居的“小王国”

时间:2008-10-16 14:30   来源:中国网

  美国《纽约时报》2008年10月12日文章:现代中国人居的“小王国”(记者:尼古拉·欧罗索夫/NICOLAI OUROUSSOFF)

  《土楼:中国可负担的住宅》展览刚刚在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开幕。只是这似乎并不能驱散西方人对于中国城市的观感。像土楼这样的建筑似乎还只是例外而非通则。

  虽然如此,展览还是进一步提供了证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建筑实验的沃土。这种创新力的爆发延伸到可负担的住宅,加上纪念碑式的奥运场馆和金光闪耀的写字楼,一定会让美国的观众颇感嫉妒。美国的公共房屋问题还没有成为一代人反思的严肃议题。

  本次展览由一个很有潜力的中国建筑事务所“都市实践”(Urbanus)设计。土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居住模式。该公司将其重新设计,以适合全球大城市的严峻现实。这提醒我们,粗线条的建筑也可以承载良好的目的,只是居于其中的人不免屈尊。

  展览中,一个玻璃厨里陈列了一排粗制的模型,展示了该公司早期对中国旧式土楼略加变化的设计。过去的土楼是用于保护居住的人不受流匪的抢劫,以厚厚的土墙围绕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只留一扇大门通往外部世界。

  都市实践的设计过程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将这种古老的居住模式加以改变,适应中国城市化急速变化的现实,规模和节奏。五十年前,中国几乎处处都是乡村。现在,有150个以上的中国城市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美国仅有九个城市具有同等规模——而城市化的进程只会进一步加速。

  上述情况的后果之一就是:农民工洪水般涌入深圳和广州这样迅速发展的城市寻找工作,并因此带来住房危机。由于政府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很多人不得不拥挤地住在由当地开发商所建的房屋中,这些房屋往往管理不规范,居住环境亦较为恶劣。中国的新富们则多把自己圈在闪闪发光的高楼里,邻近的穷人对他们而言似乎无关紧要。

  第一个新式土楼最近已经在南中国的广州建成,外面被一层有孔的混凝土表层包围。都市实践在建筑的底部安排了一圈小商铺,希望籍此创造出土楼内外的互动关系。建筑师通过部分圆形外壳将一个餐馆和数层住宅扩展到建筑内部,将路人的注意力引入其内。此外,几个巨大的入口则通向小院子和一个小旅馆。

  公寓本身令人想起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完成僧侣修道院之后,关于“最小化”建筑,以及紧凑且超高效空间的理念。土楼的小单元本质上来说就是供物业管理人员居住的宿舍。较大的公寓则是为农民工集体或小家庭设计,具有较小的客厅和整洁地置于厨房后面的卫生间。设计巧妙的L型门连接客厅和卧室,并切掉了房间的角落以节省宝贵的墙壁面积。狭窄的阳台被漂亮的木制百叶窗遮住一部分,可用来晾衣服。

  环绕中心庭院的阳台和连接屋顶与高层花园的桥梁鼓励了一种公社精神。就像一些早期共产主义时期的住房项目,这些区域的目的是让居民走出自己的房间,增加互动。即便在用设计将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他们也传达出一种宽敞的空间感。

  这种对历史和当代价值精巧的平衡是都市实践的典型风格。几个月前我参观了他们2006年在深圳大芬完成的艺术博物馆。你可以在一条窄路上可以发现众多艺术家,他们模仿的对象从中国当代美术到欧洲早期绘画大师的各类作品。

  离这里半小时以外则是深圳市中心,都市实践设计的一个小公园和社区博物馆坐落在一个住满了农民工的小区边缘。这个小型公园于2006年完成,被认为是一系列折叠起来的立面,仿佛地表被分开,让城市在其中流动。人行道轻微的变形表现了附近小径的图案。公园的斜坡部分则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古罗马圆形剧场一样的场所,一端折向下,围绕起一个小型博物馆的屋顶。

  都市实践对于历史延续性的敏感度将他们与一长串建筑师联系起来,从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到阿尔瓦罗·西扎(?lvaro Siza),再到爱德华多·索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以西扎的建筑作品为例,其特点是侧重于动感,身体通过空间而律动,这是凝聚人的结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表现形式。

  这种哲学或许可以反映出公司创始人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与众不同的远见。他们三位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美国,他们不仅了解了西方民主制度,也洞见了庸俗的消费主义。回国后,他们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的国家创办了一间风格进取的建筑事务所。这些丰富的经历无疑让他们能够透过多重镜头观察世界,不仅帮助他们处理建筑师最繁重的任务:平衡那些看上去似乎无法调和的价值,也让他们的作品罕见地触动到城市的社会和历史肌理。(编译:朱穎)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