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巴黎10月8日电(记者李学梅)近些年来,中国、柬埔寨、越南等亚洲国家在抗艾滋病斗争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无论是政策的制订,还是在治疗条件的改善方面,都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8日对新华社记者说。
巴尔-西诺西因于1983年参与发现艾滋病病毒而成为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之一。8日,穿着红色外套、一头花白头发的巴尔-西诺西在巴斯德研究所会议厅举行了获奖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
巴尔-西诺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巴斯德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共同成立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一些传染病进行合作研究,而她曾经3次前往中国,其中两次是到该机构探讨双方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
“虽然最后的合作方式还未敲定,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抵抗艾滋病,我相信我们与中国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她说。
谈到获奖,巴尔-西诺西说:“接到获奖消息时,我正在柬埔寨参加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研讨会,当时很激动,也非常高兴,一时间,所有的记忆都涌上了心头。”巴尔-西诺西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然而人们却不了解病原体的庐山真面目,为此,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希望能够尽快分辨出致病的病毒,“因为我们知道,病人无法等待,所以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快还是快”。
在发现艾滋病病毒后的25年里,巴尔-西诺西依然在从事抗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工作,此外,她还负责巴斯德研究所与东南亚国家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合作事项。她说,研究所的创始人——路易·巴斯德的理念是她工作的原动力,这个理念就是研究工作应该对公共卫生有所贡献。
巴尔-西诺西说:“艾滋病并不仅仅关系到受影响较重的国家,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我的获奖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这种疾病的重视,令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吸纳年轻而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工作者投入到抗艾滋病的事业中。”
当记者问到获奖对于她未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巴尔-西诺西笑道:“我能想象,在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内,我可能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但我希望这一切最终都能归于平静,然后我将继续从事我的工作……像我们这样搞研究的人,已经习惯了寂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