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9月14日文章,原题:廉价中国全都结束了吗?
巨型集装箱货轮穿梭于各个岛屿之间驶出南海。这仍是一幕亮丽的风景,但集装箱内的货物已不再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所生产的了。
传说中的“中国价格”使全球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也使数百万中国农民转入“资本主义经济”中。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阶段可能已近结束。随着生产成本以及海运成本的日益增加,为中国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出口机器正在放慢速度。一位英国超市采购商说:“我们开始将目光放在其他地方,如以色列、东欧、泰国、越南等。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能拿到比中国更好的价格。”
海运公司上周表示,将一座高40英尺、装满玩具和鞋的集装箱从上海运送到曼彻斯特的价格为3000英镑,超出早期两倍多,当时的中国是外包天堂,石油价格只有每桶20多美元。货运费已使一些美国公司开始进行“逆国际化”,将钢铁、家具和纺织品等的生产转移回美国和墨西哥。
能源冲击给中国公司带来沉重打击。超过每桶100美元的石油价格不仅推高了海运费,也提高了塑料制品价格和电价。同时,工人的工资在增长。其他两个因素也造成中国公司成本的上升。为了提升产品的价值链,中国政府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这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大型企业。浙江省政府介入拯救大型出口企业飞跃集团,该公司几乎生产了世界一半的特种缝纫机。
对出口商影响最大的是人民币升值。那位英国采购商说:“现在,中国人整年都在对我哭诉货币问题。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的定价有可能会脱离我们的市场。”
北京的规划者们认为,尽管出口商可能遭受损失,但中国需要成为更加平衡的经济体,用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虽然这在宏观经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很少有中国出口商和外国进口商能够理解这个调整过程的痛苦。东南亚的竞争者们反应很快。越南正在崛起成为中国主要的生产基地竞争对手。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竞争力也得到增强。北京当局会发现,驾驶一艘巨型集装箱货轮驶出香港要比调转开足马力前行的巨大经济体的船头更容易。(作者迈克尔·谢尔丹,伊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