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时报》7月5日文章,原题:成群结队去中国
在全球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的首都,即使在不久前遇到30岁以下的印度专业人士或来华寻求事业的印度单身女性,也是件稀罕事。
“10年前,移居北京的印度专业人士大都40多岁”,北京印度人社区主席辛格说,“甚至3年前,我也很少遇到在北京工作的印度单身妇女”。辛格说,“慢慢地,随着公司认识到印度技术人员能很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如今有更多印度人来到了北京。”
美国有近200万印度人,而我们最大的邻居中国仅有2.5万名印度移民。在华的大多数印度人是流动人口,在中国住上3到5年就回去了。北京印度人社区登记的人数有600多,在人口超过1700万的北京的街头与一名印度人不期而遇仍然是件令人惊喜的事。
但自3年前,印度的新型出口“产品”———年轻而训练有素的人力如涓涓细流般到来了,追逐中国的经济繁荣。而在过去,中国经济繁荣只有通过塑料和电子产品的大宗批发商才与印度相联系。这些年轻人追逐与中国经济增长相联系的职业。
去年8月,阿纳波·高什以一家公司的国际销售经理的身份移居北京。他说:“在发展最快的两大经济体内累积工作经验是很大优势,我唯一的担心就是语言。”
2006年,24岁的印度前国家级羽毛球运动员纳拉亚恩投身商界,以丹麦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项目组副经理的身份赴华。纳拉亚恩选择北京是因为那里是该公司最繁忙的全球出口地。“它是个令人兴奋的工作地点。就基础设施和决策付诸行动的速度来说,来到中国真令我大开眼界。而且在我公司里,女性要比男性多。”(作者拉什马·帕蒂尔,陈一译)(文章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