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喜的是,这场灾难却出人意料地促成了一种温和而自信的民族主义的形成(《悉尼先驱晨报》语),并成功修复并拉近了与西方的关系。
一种温和而自信的民族主义的形成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5日文章《汶川大地震“震出”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报道说,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中国的人心,也震出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各地自发捐款献血者络绎不绝。无论是富裕的沿海地区或比较不发达的内地省份,中国各地民众踊跃捐款。在中国卫生部前天号召国民捐血后,各地捐血站开始出现人龙。四川省会成都和重庆市的市民反应尤其热烈。汶川大地震迅速凝聚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在公司上班的重庆市民刘燕(27岁)道出了大多数中国民众共患难的心声。她在捐血站对《联合早报》说:“看到灾区的一些图片很想哭,感觉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同为中国人,血浓于水,我们应该和灾区人民一起对抗灾难。”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的报道称,四川大地震将中国这个拥有十多亿人口、横跨5个时区的大国凝聚了起来,团结爱国浪潮正涌动全中国。19日,在天安门广场上汇聚了百万中国人民为受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的静默结束后,广场上瞬时响起“加油,中国!加油!”的呼声。其中的一名学生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中国一定能行!”
在此前的西藏以及火炬传递事件中,一些中国民众表现出的较为激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曾让外国媒体担心,而此次地震则开始让爱国主义得到升华。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5月21日一篇文章指出,四川地震也在中国人当中形成了一种尽管较为温和、但更为强烈和自信的民族主义情绪——人们团结一心,不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去帮助陌生人。当代从未有哪一场灾难能像现在这样,令从未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团结在一起。
文章描述道,19日晚上在成都,很多人聚集在一座大型毛主席像下面。尽管这里的人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在不断担心余震,但这里的气氛却是低调而乐观的,展现了中国最伟大的一面。人们自发聚拢成一个个圈子,高呼爱国口号,高唱爱国歌曲。张桐(音)在过去一周里一直自愿在地震灾区参加救援,现在他正在鼓励其他人自豪地高喊“加油,中国,加油!”
聚集在这里的群众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声音在整个广场回荡。这是诚挚而温和的呼声。当被问及为何来到这里时,张桐说:“我并不害怕这样一场灾难的打击,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它会令中国人更加团结。我认为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团结的中国。”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21日一篇文章说,四川地震固然是一场悲剧,但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它有助于消除一个偏见:中国新一代学生都是自私的物质主义者。作者说,他从2004年以来就在清华大学教授政治理论。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的想法,因此,当有关地震灾难的报道发出,数百名清华学生整夜在一个红十字工作站前排队献血和捐献物品时,他并不感到震惊。还有很多人甚至前往1600多公里以外的地震灾区帮助救援。现在他希望种种事件可以消除另一个错误印象:年轻的中国人是排外的民族主义者,他们不辨好坏地支持他们的国家。
作者说,他在最近一次课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应该帮助缅甸热带风暴的受害者吗,即使这意味着对中国的救灾减少援助?全班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沉默之中。最后一个学生说,中国政府当然应该首先帮助中国人。学生们表示,中国人民向国家缴税,因此国家对他们有着特别的义务。
作者表示,关心离自己较近的人是很自然的,灾难时期尤其如此。或许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想像一下,如果一位纽约的教授在9·11事件后,让学生讨论应该援助9·11受害者亲属还是去援助海外战争受害者,他很可能会被轰出教室。但一年后,这就已经成为一个能被讨论的话题了。因此问题在于一年之后,这些的学生和他是不是就能在一起讨论中国的全球责任了。
中国成功修复与西方关系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27日一篇文章说,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从沙特阿拉伯的5000万美元援助款项到诺基亚公司提供的一箱箱手机,国际社会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国外援助规模堪称前所未有,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是一个朋友遍天下的大国。或许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地震发生一星期后,外交部发言人主动呼吁国际社会向地震灾区提供援助。
同样重要的是,此次捐赠国遍布全球,从而强化了这样的理念: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同绝大多数政府保持着友好关系。这也正是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因西藏问题和奥运火炬接力受阻引起的紧张气氛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主题带来了阴影———但现在这个阴影在逐渐退去。
美联社5月18日电指出,中国30年来伤亡最惨重的地震震撼了原本正欢欣鼓舞期待北京奥运的居民,同时也在以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方式改变中国和世界对彼此的认知,减少了围绕奥运会而起的争议。自从地震发生以来,世界各地的报纸头版和电视新闻频道都充斥着对震灾充满同情的报道。中国政府迅速展开全力以赴的抢救,并允许媒体对地震进行史无前例的广泛报道,这使中国百姓和外国人得以共同感受这场巨大的悲剧。这场灾难使有关北京奥运的负面新闻从报道中消失。外国观众,尤其是西方的观众,与中国人感同身受的程度可能超过了任何时候。
法新社北京5月18日电也指出,全球对中国大地震的同情可能至少产生了一种始料未及的影响——让北京奥运会前那些对西藏的批评及其他激烈的话题噤声。自今年初以来,中国为奥运会做准备的工作一直受到负面报道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的批评也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官方媒体突出海外捐助者慷慨解囊的热情报道。北京大学一位学者认为,外国媒体的积极报道和海外对中国救灾行动的赞扬,有助于缓解中西方对立气氛。
英国《金融时报》5月19日文章《中国成功修复形象》说,中国本来期望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能为其赢得一个好名声。但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的形象因西藏事件受损。而随着中国遭遇几十年来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四川地震也给中国创造了一个修复近来受损国际形象的机会。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的破坏和政府对灾难坚强有力的反应,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和慷慨的捐助。几周前人们对中国的不满情绪突然间转变了。
的确,这一年的中国经历的苦难太多了。韩国《中央日报》5月14日文章《灾难面前不分你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祝福:在如此惨烈的灾难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能先从心里向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寄予安慰。期待中国能克服此次国难,并成功地举办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