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文章,原题:突然以后
突然之间,很多不熟悉中国地理的人听说了汶川、北川、绵阳等等。突然之间,很多西方媒体都不谈西藏的问题、奥运的火炬了。突然之间,那些给中国出主意怎么搞公关,刻意展示活力、开放形象的策略都用不上了。
中国要面对盛世,要举足轻重,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甚至需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演练,度要怎么把握、姿势要如何摆放,仿佛自己不擅长,别人也不适应。但是面对灾害与磨难,从近代历史上看,中国似乎更为习惯,更不需要彩排,应对更为自然。
以当地震发生后,那些废墟里的生命,那些逃过劫难的脸孔,那些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那些武警官兵夜以继日坚持援救的庄严举动,中国总理那些眼泪,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这几天的感觉,像是回到读书时代从书本里看到的中国故事,温柔但是坚韧,悲情却壮烈。平日什么讲大局、鞠躬尽瘁的英雄烈士,往往让人觉得一种肉麻与空洞的宣传,但近一个星期来,大家不用“英雄”、“烈士”,却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感受到人的生命的重量。
我们就在这个让人揪心的过程当中,听到更多令人动情的点点滴滴。电视上罕见地在两会以外播放了记者与温家宝的对答原声。一般的中国人其实很少亲耳听到自己领导人原声回答问题时忧虑、激动、寻找着适合的词语表达自己。一般新闻联播,什么级别的领导,多少秒钟的镜头,自有标准。这次地震灾害,打破了原来的标准与框框,虽然并非没有策略,却是因为情急而破格。情急,也应是情真。
过去几天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天天开记者会,让记者提问,让信息畅通。这也是情急之下中国政府的进步。因为这次的诚实,所以得到了信任。
突然的事情发生,时机是不由中国选择的,但怎么处理和面对却是有选择的。它在承受极大悲伤的时候,暂时把崛起大国该怎样表现放在一旁,实实在在地信守珍惜每一个生命的承诺,转换了思维,做到了平日所做不到的许多事情。这么大的天灾,在没有刻意的安排下,至少换取了中国的进步。说起来让人欣慰,却依然十分感伤。(作者李慧玲为《联合早报》采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