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之星论坛报》3月23日文章,原题:对于新一代人来说,机会之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当马文·何1957年在台湾与人合办中文语言学校时,只有为数不多的西方传教士当他的学生。50年以后,情况已经变了。何创办的台北语文学院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急于学习他们眼中的下一门全球性语言———汉语普通话。
中国正崛起为一个经济大国,它或许是21世纪唯一能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国家。对新一代的学生、商人乃至艺术家来说,如今的机遇之国在东方而非西方。许多人受到这种前景的吸引,寻找各种办法,以使自己能在中国时常混乱的“西大荒”般的工作环境中畅行无阻。对学汉语的高涨热情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股趋势。
全世界有大约4000万人在学汉语。2006年到中国学汉语的外国人接近10万,是5年前人数的两倍多。马文·何说:“在我们那一代,美国是第一选择。”而这一代人“认为他们的未来在中国。”
畅销书《10亿消费者:在华经商第一手经验》的作者詹姆斯·麦格雷戈说,中央王国的崛起堪比上世纪的美国,那时候美国是吸引全世界各地人的磁石。这位前记者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商务咨询公司,他建议那些想到中国去的人要头脑开放、有冒险精神。其他的关键还有什么?扎实的汉语技能。他说:“如果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就有必要扎进文化中。任何想有朝一日在中国从商的20岁的美国人,若不想学汉语就什么都别想了。”
36岁的企业家约瑟夫·格林早在10年前就看到这一点,他在1997年拿到MBA学位后就开始学汉语。如今这名土生土长的休斯敦人说着飞快的汉语。格林说他感到很幸运,当中国“不为人所知”时他就专心学中文了。如今朋友和家人都夸他有远见。
中国的迅速上升改变了其邻国的优先事务,如今对中文兴趣最强烈的是其他亚洲国家。到中国学汉语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中有4个在亚洲———韩国、日本、印尼和越南,排第三的美国是其中唯一的西方国家。
对汉语的需求大部分来自生意客户,这给像台北语文学院这样的语言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学员很多来自三菱汽车、荷兰银行等公司。27岁的川内健太郎说:“中国大陆变得太强大了,一切都为之改变。”他的雇主———日本一家贸易公司———出钱让他和其他十几名同事脱产学习汉语。
不过,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及其独特的商业风格的理解,单单语言本身成不了大事———这也是亚当·索比斯基主动去感受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名自称“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农家男孩”今年30岁,他在2004年时到中国北部城市大连为美国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开设办事处。他尝试着像当地生意人一样说话甚至穿衣。在周末他接到业务电话,发现在中国生活和生意几乎不分离。
索比斯基说,“如果你能用语言技能发展关系,最终会受益。一旦遇到麻烦,你就必须找自己的朋友,那些有关系的人能帮你。”精通中文的索比斯基在去年的年度语言竞赛中拿到第一名。他表示,说中文能帮他做生意时定下正确的调子,能传达尊重并使关系具有人情味。▲(作者蒂尼·特兰,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