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举办的"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表现了中国在设计领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迎头赶上国际水准的过程。英国《观察家报》9日就此刊登一篇题为《瞧,这是中国全新的面孔!》的文章説,高楼大厦平地起,中国的设计也不例外。
3月3日,国家体育场(“鸟巢”)灯火辉煌。当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全面试灯。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20年前,中国没有"设计师"这个词。当时有"艺术工作者"设计包装,也有人为政府设计标语,但设计这种理念本身不是中国的,而是资产阶级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设计领域的确亟须迎头赶上。
主办方早在4年前就构思了这个项目,但由于对当前中国的经济来说,4年不亚于其他地方的40年,所以展览所面临的挑战是,设法展现出"此时此刻"的中国设计。展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展览围绕中国的3个城市展开,分别是深圳、上海和北京,它们推动了中国的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末,同在广东省包装公司工作的两个年轻人觉察到,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图形语言来向世界阐释自己,于是他们在深圳成立了中国首家设计咨询公司。王序和王粤飞聚拢了身边的其他设计师,并开始琢磨推出"中国"这个品牌。
展览收集了他们早期作出的尝试,这些设计作品往往将书法和中国传统的象征物结合在一起,试图从古老的方块字中寻找新的灵魂。
近年来,这种图形语言已经让位于更为本土化的视觉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在新的城市青年文化中展露无遗,比如嘻哈文化和对欧洲流行趋势略带幼稚的模仿。这些更为年轻的设计师受日本卡通、世界各地的涂鸦风以及英伦流行音乐的影响,寻找所有西方创意作品中最难以捉摸的东西--"酷"。
从这次展览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设计的崛起与个人自我意识、品牌意识的崛起密不可分。
中国几乎出口普天下所有的东西,不过中国人也在努力保持贸易的平衡,他们进口了西方消费主义的三大支柱:时尚、名流和家装。展览通过照片和模型的方式再现了中国人的家,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家装紧跟国际流行趋势,不过总是会有一些变动。
资料图片:2007年11月28日,位于北京市东三环中央电视台新址的两座正在建设中的“斜塔”“握手”。 新华社发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9日也围绕"创意中国"这一主题刊发文章説,中国的新设计是建立在丰富的创新传统之上的。正是这个国家曾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生产从沃尔玛促销商品到iPhone等精致物品的各种东西。
鉴于中国经济增长迅猛,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下一步是振兴其历史悠久的创新传统,确保将来有些产品是"中国设计"而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他们成功与否是当今设计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也是在华外国企业面对的一个挑战。
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设计展即将开幕,策展人是劳伦·帕克和张弘星。帕克表示:"中国的设计正从头开始发展,一批设计师在冒着风险探索新的机会。这是中国设计界的一大特色。另一个特点是设计师们兼收并蓄,既受全球设计潮流的影响,同时也禀承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新与旧、国际与国内的混合是有趣而独特的。"
在西方人看来,设计师角色对中国来说是个新鲜概念。在毛泽东时代,国家企业有为数不多的美工。到了20世纪90年代,虽然电影和美术等视觉文化呈现繁荣景象,设计却停滞不前。到了90年代末,设计学校依然屈指可数。现在全国已有500多所设计院校,另有一批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当代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是全球"星级建筑师"的作品,比如央视新大楼和"鸟巢"奥运场馆。但中国设计的前途在于各个城市的设计群体蓬勃兴起。
帕克相信,中国设计在平面造型和时装等领域的进步正促使联想和海尔等大公司加大设计方面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