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1月8日文章,原题:非自由资本主义,俄罗斯和中国规划自己的路线图
冷战期间,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俄罗斯和中国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是两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西方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
1989年,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似乎呈风卷残云之势。那个时代的特征被弗朗西斯?福山抓住了,他在那年夏天发表了著名的《历史的终结》一文。
尽管很快批评福山就成为了一种时髦,但他论文中的很多元素从那以后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思想的逻辑是这样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失败了,俄罗斯和中国必然要走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经济的自由迟早会导致政治自由。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增加了这一论断的说服力。
但是,“历史终结”之后的19年,俄罗斯和中国并没有如那些自由、民主决定论者预言的那样。与此相反,他们的政治精英们正在寻求一种超越西方模式的选择。这个新的俄-中模式是威权而不是民主,它试图将资本主义与经济在国家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中俄这一共同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表现就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成立于2001年的地区组织尊重国家主权,寻求限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在联合国,这两个国家频频反对西方国家对某些政府施压的努力。
正如冷战期间那样,认为俄罗斯和中国拥有完全一致的世界观是错误的。中苏分裂反映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和苏联的对抗;如今,中俄之间依然存在相互猜疑和战略对抗的因素。这两个国家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中国的经济繁荣已经经历了一代人,而且是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的;而俄罗斯的快速扩张时间更短,也更脆弱——是由油气价格上涨驱动的。
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仍然掌握权力;俄罗斯共产党现在成了彻底的反对党。在外交上,俄罗斯仍然自认为是一个世界大国,而中国刚刚开始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向亚洲以外的地区。军事上,俄罗斯被外界广泛认为在走下坡路,而中国已经开始持续增强其军事实力。
除了这些不同点,俄罗斯和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共同点越来越明显,似乎他们的统治精英在如何应对经济和政治压力上达成了共识。这一共识就是,伴随经济成功的准威权主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阿扎?盖特最近就在《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如果西方民主国家遇到了经济困难,那么“一个成功的、非民主的第二世界将被许多国家看作是诱人的选择。”(雷志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