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6日报道】题:最新的官话
中国商界的很多人如今都在学习他们国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其中不光有《孙子兵法》,还有孔子和道家的著述。他们会花上数万元的学费,在周末的时候到大学,向一些著名的哲学或文学教授学习这些经典著作,用他们当年做学生时所不能用的方式来阅读和思考。从前这些东西都是毛主义抨击的对象。中国国内外的舆论都说,这些商人同现在很多数中国人一样,陷入了对“国学的狂热”。
但学者们对此却持谨慎的态度。他们对于能够在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下,研究这些经典著作的可能性感到高兴。但他们又警告说,这类学习不能求快,也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这些著作并不是简单地教人如何成功的启蒙读本,或是关于中国辉煌历史的经验总结。
在毛在世的年代,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学说曾被批评为“逆历史潮流而动”,从那个时代幸存下来的经典学说,也不应该在如今喧闹的市场经济或全球化的重压下,失去它们的特色。
这些学者也对“国学热”能否长久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是有些人为了弘扬民族自豪感而推出的一种宣传手段。
但对于大学哲学系毕业生雷波(音)和他的许多同学朋友来说,他们对于古代经典著作的兴趣早在这一波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就开始了。
他的一个朋友早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迷上了看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钻研11世纪和12世纪的思想和政治历史著作了。另一个朋友从能记事起,就乐于背诵充满韵律的古代诗词,如今他是钻研唐诗的研究生。
雷波说,如今在中国,法律和社会科学的学生更喜欢呼吁个人自由,他们对民主的理念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但学习历史和哲学的学生则喜欢问更多的问题。他们想知道,是否有一种追求自由理念的恰当方式;而这种追求由于经常会被人际关系和意料之外的生活状况所复杂化,它是否会变成对于一个人精神力量的考验。在他们看来,学习这些著作就是学习如何思考。
比如,孔子说,人到70岁的时候就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雷波和他的朋友们对此颇有共鸣。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人能够享受的最理想的自由。
在与雷波等一群学生聊天时,他们对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的清楚认识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明白为什么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历史并不是单单从过去当中提供实际经验,对这些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历史让他们有机会思考人们判断的对与错,尽管那些事情都是很久以前做的了。
出于这种原因,他们对国家的未来看得比较长远,不愿意把希望寄托于任何捷径或理想观念,即使是像民主那样吸引人的理想。他们希望改变,但并不准备接受极端的校正,除非等到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蕴藏的道理。他们不是空想家。他们想要改革,但就目前来说,他们能接受的还仅限于探究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的措施。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反问道,这不正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起草美国宪法时的意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