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时报网10月29日社论】题:中国和日本
尽管最近出现一些统计数字,中国也大概永远不会像许多危言耸听者担心的那样控制日本。但是,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无疑将在不久的未来继续变化。这种关系上的调整可能会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出现,而且不像政策声明那么明显。
其实,政冶可能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最近的情况表明,日本和中国正在许多领域彼此靠近,这些领域的影响或许比两国领导人开展的任何谈判都大。
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出资成立孔子学院。日本是最先在本国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的国家之一。现在这些学院教授的课程几乎和英语课一样受欢迎。近几年,与中国高校签订各种交流协议的日本大学急剧增加。这些教育交流将在两国之间建立长远关系,使双方受益。
还有一件或许更让人惊讶的事情:藤野严九郎铜像落户北京一家博物馆。这位日本教师曾经给中国最著名的作家鲁迅以鼓舞。这充分提醒人们,日中之间除了彼此敌对之外还有互相影响的漫长历史。
企业这一层的交流也不断增加。如今,不少日本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退休后去中国工作。他们带去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诀窍,已经开始影响从工作流程到质量控制等中国企业的方方面面。一些东京的就业安置机构专门为退休的日本人在中国找工作。寿司店、拉面馆和日本百货商场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企业的管理体系也是一样。
中国对日本的输出也很可观。不到20年前,中国年轻人千万百计去日本读书、赚钱。当时两国经济有天壤之别,在日本半工半读几年积攒的钱就够回国立业了。这种日子早已成为历史。如今,中国旅游团来日本花钱。
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人们已经不断前进,政客却落在后面。限制的减少和双向影响的加强,与其说是让步的表现不如说是合作的标志。这些最基层的、以人为核心的互动(尽管或许构不成头条新闻)带来的不是两国政府过去采取的立场,而是可能持久深远的影响。
这些迹象中最不同寻常的是,双方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过去的挑衅政策和强硬观点,展望日益光明的未来。这或许是新的现实态度。
历史在任何地方都不像在亚洲这样引起强烈共鸣。但是,亚洲人也很实际,即便有时候是被迫如此。
中日两国人都需要工作、语言技能、退休后的选择、教育和有趣的文化交流。作为双方亲善的理由,这些愿望将比两国政府能找到的任何理由都要强大、持久。在教育、经济和文化领域加强交流将使两国深深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