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3日出访印度,与印总理莫迪举行2014年以来的第十次“安莫会”。缘于日印关系迅速发展,日本舆论得以吹嘘两国具有地缘、币缘、物缘与佛缘———兼具战略、金融、商品及文化四大属性。但挤出此言水分再看,安倍此番西行“取经”,绝非谋求印太地区稳定。
投入大量资源促日印关系“上台阶”
安倍2015年12月访印时,将日印关系提升至“世界上最具潜力”的高度。2016年,安倍政权出笼 《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鼓噪日美澳印抱团经略两洋。近3年来,日印关系“发生实质变化”,结成“特殊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其蕴涵的“特殊”“全球”“战略”性质,渐从承诺变成实干。
日印关系“上台阶”,与安倍投入大量外交资源,兜售冠以弧、圈、角、菱之名的“战略构想”有关。在“安倍外交”的盘算中,印度被视为“天然盟友”,为推进对印关系,经济不计成本、外交不讲原则、军事不求对等———给“中日邻”关系打楔子,为“中美邻”关系布暗桩之心路人皆知。
反观印度,自2014年政权更替以来,莫迪政府沿袭扮演“有声有色”大国的外交思维,引领印度外交将视野从陆地转向印太两洋;从周边南亚转向欧亚大陆。缘于此,新德里内心颇愿看到日本在印太地区提高战略地位,彼此呼应;虽是同床异梦,但对来自日本的殷勤颇感受用,半推半就。
或为美国外交政策调整做准备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对安倍访印成果评价不吝赞美,称此访促进两国“以更大步伐迈入日印关系新时代”。其所说的“新时代”,或指日印在安全、防务、贸易、投资、金融、援助、旅游、航空、核电等领域的新合同,但内心或是企图抢滩这一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助推日本经济增长。
一、经贸合作是热点。“新干线”项目集战略、金融、商品属性于一身,是安倍给莫迪的见面礼。为争夺其他6条高铁线,日不惜突破外援“规制”,大幅降低贷款利息,投入一万亿日元的国家资本,以缓解项目启动的金融抑制,带动民间企业与银行跟进,“让新干线成为印度经济增长起爆剂”。
二、安全合作是焦点。“安莫会”除同意日本派P-1反潜巡逻机参加明年“马拉巴尔”联合军演外,两国拟将外交防务部门间的安全政策“2+2”磋商由副部长级升格为部长级,并定于2018年举行首次联合反恐演习,日航空自卫队与印空军在日进行首次演习,构筑两国陆海空全方位联合训练态势。
三、开发非洲是支点。5月23日,莫迪在于古吉拉特邦举行的非洲开发银行第52届年会上,出台“亚非增长走廊”构想。欲与日搭船入非,加大投资;参与伊朗恰巴哈尔港扩建及毗邻经济特区开发,拓展连接亚太、中东与非洲的大市场。该构想与印此前的“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一脉相承:借助印度史上通商31国的文化符号,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阿拉伯半岛及东非的经贸纽带,故被视为印版“海丝之路”。
日本一家颇受知识精英欢迎的媒体《日本经济新闻》 网站9月13日刊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倍之所以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是因为印度在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正在提高”;“日本还与莫迪倡导的重视东亚的‘东进’战略产生共鸣”。由此看来,安倍西行,莫迪东进;战略对接,异曲同工。
自2012年执政以来,安倍力推“俯瞰地球仪外交”,出访达56次,居战后历届首相之最。此访并非其任内的外交谢幕,11月 APEC峰会或再次举行“安莫会”。但眼下国内政局动荡,“后安倍时代”匆匆临近,“地球仪外交”视角,已从“俯瞰”调整为“回看”———秋后盘点,刮垢磨光。
部分智库与媒体或已听出安倍西行的弦外之音:深耕对印外交,拓展对亚外交 (磨光)、补强对美外交 (刮垢)。上述 《日本经济新闻》 有句话很重:“安倍希望通过此行补充稳固的日美同盟”———关系“稳固”还需“补充”,正说明其不稳固,安倍或“悄悄地为美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做准备”。
(陆忠伟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