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名中国游客在德国国会大厦前行“纳粹礼”拍照,涉事者被当地警方拘捕,将面临刑事诉讼。事件一出,评论几乎是一面倒地进行指责,国人出国游的各种负面新闻也蹭了热度,被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如此行径,有人却认为不过是玩笑一场,纯属恶作剧,是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不值得小题大做,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这些声音,不禁让人反思,在社会道德底线的面前,所谓的“恶作剧”果真仅仅是“玩笑一场”吗?“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是否就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是亲历者刻骨铭心的伤痛。历史上的苦难已经过去,然而它并不代表苦难该被遗忘,正因为对苦难的铭记,人们才会明白今日幸福的得来不易,才不致重蹈昔日的覆辙。但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似乎是一些人的通病,那些伤痛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幸运儿更是事不关己。正是这种“幸运”使得一些人用种种出格的行为,在彰显自身无知的同时,也无情地揭开他人许久方可愈合的伤疤。更有甚者,将这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奉为“时尚”,竞相逐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久前,4名男子身穿二战日军制服,在著名抗日遗址、爱国教育基地四行仓库前拍照,同样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难道这同样是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也仅仅是“玩笑一场”吗?
近年来,随着海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在境外游方兴未艾的今天,越来越多关于国人境外游的负面新闻见诸报端。世界看到了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前的水池里泡脚,看到了埃及卢克索神庙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出现了中文刻字,看到了中国游客在国际航班上因口角大打出手致航班返航的事件,看到了中国游客在悉尼皇家植物园随地便溺;还看到了中国游客在外国海关被检查出行李中携带逾260千克的象牙……
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德尚礼、修身养性、诚信为本、光明磊落……这些中华民族传承5000余年的优良传统,我们一直都引以为傲,在对外交往中也津津乐道。而这份民族自豪感,却在国人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今天,被不断出现的“个别不文明行为”逐渐消减。正是这些“个别的不文明行为”,让“不排队、不守时、大声喧闹、乱扔垃圾、随意拍照……”这些标签被一一地贴在了中国游客身上,世界开始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游客。当你在海外看到只用中文书写的“请排队”、“请勿喧哗”等警示标识,是否还会认为这仅仅只是“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是否会在一种“被歧视”的无力感里怒其不争?
早在2013年10月1日施行的《旅游法》指出,“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要求旅游者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2015年5月,由国家旅游局研究制定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将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无规矩不成方圆,而正是因为方圆不再,才需要搬出规矩。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背后,应该看到的是约之以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也许已经有很多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游客,能不能摘下这副“有色眼镜”,要从正视问题开始。如果仍然抱有“不过是恶作剧”、“个别不文明行为无伤大雅”的心态,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待我们。每个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都可以用自身言行来把这些“有色眼镜”摘下。所谓“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既选择“入他乡”,那么“随他俗”便是最基本的尊重,正如身为主人的你邀客至家,也不希望客人在家中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出行前,预作功课,多了解一些旅游目的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特别是法律法规和风俗禁忌,不要再让自身的“无知”成为借口,知己知彼,方能无往不利。出国后,知行合一,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色眼镜”不需要你动手去摘,到时候别人自己就会取下来。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