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印度、英国、美国特约记者 程心 纪双城 丁玎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编者按:“复杂印度”有很多敏感词,“东北各邦”是其中之一。它特指那个被纤细的“印度鸡脖子”——西里古里走廊甩到东北方向的8个邦。对印度来讲,那里若即若离却绝不可放手,既可标榜印度的多元文化,更是与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形成战略缓冲的前沿。近几个月,印度东北的重磅消息不断:总理莫迪为靠近印中边界的多拉-萨迪亚大桥揭幕、印度士兵非法越界进入中国领土、以绝食16年的方式抗议印度军警滥杀平民的“曼尼普尔铁娘子”宣布结婚但不放弃为东北各邦求平等的努力……自印度独立以来,有关印度东北部的国际报道离不开“粗暴”“分离”“混乱”“封闭”“落后”等词,“印度东北人”也遭受着被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这里是印度分离主义最盛的地区
印度东北部与中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接壤,并通过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与印度本土连接。印度东北包括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锡金邦以及印度目前实际控制的我国藏南地区(印称之为“阿鲁纳恰尔邦”)。整个地区面积占印度实际控制面积的8%,占总人口的3.7%。其中,阿萨姆邦人口又占印度东北地区人口的近七成。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日前行走在印度东北地区最大城市——阿萨姆邦古瓦哈蒂的大街上,感觉这里更像一个在哈哈镜中被扭曲了的离奇世界:在印度多数地区难得一见的“热裤”,被穿在长着东南亚面孔的当地姑娘短粗的大腿上;印象中犄角冲天趾高气扬的印度神牛,在这里像被“撒了气”,瘦小身材蜷伏在路边杂草中;街边小铺里,泛着油光的现切猪肉挂着卖,各种鱼虾生鲜铺满案台;街上除了有印度神庙,还行走着白衣裹身的神父、黑纱罩头的穆斯林和黄袍赤脚的和尚……
新德里大街旁有时能见到庆祝东北某邦文化节的巨幅广告,但在广告牌下的小书店里,能看到控诉政府压榨东北部边民的书籍。两年前的7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印度东北各邦分离主义和暴力活动急剧增多,并提到当地人长相更接近东亚人而不是典型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不是印度教,因此常受到歧视。文章说,印度东北部的困境可追溯到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如那加部落和曼尼普尔被“粗暴”地强行并入印度。去年7月,美联社报道说,几十年来印度一直受到各种“致命”政治争端的影响,其中就有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暴力冲突。在印度偏远的东北地带,政府军曾与数十个要求独立或想获取更大自治权的民族反叛武装组织作战,并已造成该地区2.1万余人死亡。印度与该地区的40多个反叛武装签署停火协议,要给予当地民族部落更多自治权,但和谈过程中,多个反叛组织分裂,其中某些派别又开始了游击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所长王德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是印度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分离主义运动。在那加兰邦,分离主义的暴力活动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东北一些邦分裂独立的报道很多,但后来被镇压下去。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那加人就要求建立自治的“大那加兰(‘兰’为英文‘土地’land的音译)”。1956年3月22日,那加民族委员会领导人费佐建立了那加联邦政府和那加联邦军,正式开始武装暴乱。同年4月,印度军队迅速平息叛乱,费佐被迫逃亡英国。王德华认为,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通过修改宪法等方式,想解决落后地区因种姓、部族、宗教等形成的问题和矛盾,但实际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印度狂暴的东北地区,曼尼普尔的大混乱!”英国《经济学人》2007年曾以此为题,讲述约5000名曼尼普尔“战士”如何试图“恢复在1949年被印度吞并前就已独立数百年的王国”。历史上,曼尼普尔原本是一个独立王国,因地处印度和缅甸之间而享受过境贸易税收带来的财富。在伦敦从事国际金融贸易的比士瓦及是第二代印度移民,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关印度东北地区的负面消息让他们感到尴尬,中央政府应为此承担更多责任。比士瓦及说,很多印度裔都想去曼尼普尔看看,玩上一两天,因为那里被印度一位前总理称为“印度的瑞士”,风景秀丽。但考虑到当地的安全局势,印度政府就知道把东北部和外界隔离开。比士瓦及说:“印度不是瑞士,还很贫穷,那么曼尼普尔怎么可能成为印度的瑞士?印度想留住东北人心,就要给出既令当地人感到有归属感又有别于其他城邦的发展策略,否则双方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僵。”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