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伊拉克摩苏尔6月26日电题:一座城市 几度生死——新华社记者摩苏尔战事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魏玉栋 程帅朋
6月25日,伊拉克摩苏尔。
跟随伊拉克反恐部队的装甲车,新华社记者从刚刚被收复的新摩苏尔区一路向东,前往战事激烈的老城。
从热闹的新摩苏尔区街头,到残败的老城战区,不过两公里的距离,却隔开了生与死的世界。
就在几天前,一名法国记者和一名伊拉克记者在摩苏尔被炸身亡,伊拉克军方因此收紧了对媒体战地采访的管制。几经波折,新华社记者才得到了这次宝贵的采访机会。
25日恰逢开斋节假期第一天,新摩苏尔区街头,身着鲜艳新衣的小女孩玩耍嬉戏着,不少人聚在食品店窗口前购买开斋节食品。
随着车队不断前行,节日氛围很快消散,战争气息越来越浓:房屋残破,废墟遍布;行人逐渐变少,直至人迹皆无;枪声由远及近,由疏变密,凄厉刺耳。
车队停在巴卜·辛贾尔区与老城之间的街道上,这个区被认为是老城入口。不远处一座巨大的厂房只剩下孤零零的框架,旁边空地上两具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尸体还没来得及清理,路边有一大堆扭曲的车辆残骸……此情此景,让人意识到,已经到达另一个世界。
6月18日开始,伊拉克政府军向“伊斯兰国”控制的摩苏尔老城发起进攻,自去年10月开始的摩苏尔战事进入最后阶段。
在巨大的爆炸声和密集的枪声中,记者穿上防弹衣、戴好头盔,跟随士兵躲进路边建筑物里。这里距老城最前线只有200米,反恐部队士兵正在整理装备,准备投入战斗。
指挥战斗的反恐部队官员阿卜杜·萨拉姆中校说,反恐部队已控制老城60%的地区,但老城内仍有大量平民被困,且由于街道狭窄,政府军车辆难以展开机动,战事进展较为缓慢。
老城是“伊斯兰国”在摩苏尔控制的最后地盘,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伊拉克官方估计,战事开始之前有约10万名平民被困其中。“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将大批平民用作“人肉盾牌”,企图以此阻挡政府军攻势。
从避身处来到大街上,几辆装甲车疾驰而过,向老城方向驶去,留下滚滚尘烟。一名军官指着军车前行的方向说,以前朝那个方向能看到高耸的努里清真寺宣礼塔。
“不光在这里,几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宣礼塔,可现在什么也看不见了。”他无奈地说。
努里清真寺是摩苏尔标志性建筑,有着800多年历史。困兽犹斗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21日将这座清真寺和宣礼塔炸毁。
老城战事激烈,政府军与极端分子在很多地方展开反复争夺,战线并不稳固。出于安全考虑,萨拉姆中校要求记者不能停留太长时间,立即撤往安全地带。
就在此时,远处路口拐角处一阵喧哗,一群平民打扮的人走了过来,其中有很多妇女和儿童,领路的是一个瘦瘦的男孩,手里举着一面白旗,边走边摇。
看到这群人,记者心头一紧。就在23日,极端分子混在逃离的老城平民中引爆炸弹,导致十几人死亡。好在经过政府军盘查,他们的平民身份得以确认并被放行。
这些人刚刚从老城战区逃离,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来到这里。确认安全后,刚刚经历生死考验的他们终于放松下来:精疲力尽的妇女抱着孩子瘫坐在地上,有的人脸上有逃出生天的喜悦,有一些人则开始放声痛哭。一名叫乌姆·尤尼斯的妇女担忧仍被困老城、生死未卜的儿子和女儿。另一位平民阿布·穆罕默德说,“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占领了他的家,把他们一家赶走,但在政府军轰炸开始后,又强迫他们回到房子里充当“人肉盾牌”。
这样的生死记每天都在摩苏尔前线上演。把车上所有食物和饮用水都送给他们后,记者跟随反恐部队匆匆离开。回程路上的一个消息令人感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当天晚些时候,就在记者刚刚去过的地区,一名政府军上校在疏散平民时被流弹击中身亡。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