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6月初的老挝烈日炎炎,吊车操作员汶米的干劲,比天气还火热。
在中老铁路六标段二分部楠科内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汶米专注地开着他那辆心爱的25吨大吊车。虽然刚加入中老铁路建设队伍不久,但这个24岁老挝小伙子干得挺开心。
汶米的家乡,在老挝北部古都琅勃拉邦。那里多山,风景秀美,古迹林立,是不少背包客眼中的世外桃源。然而,对汶米来说,回家的舟车劳顿,总让家乡的风景变得不那么美妙。老挝人常打趣说,开车去琅勃拉邦只需拐两个弯,一个是左拐,一个是右拐。但事实上,从万象出发的长途客车,通常需要左拐右拐6到8个小时,才能抵达琅勃拉邦。
汶米对此深有感受。每次从万象回趟家都苦不堪言,山路颠簸总是让他觉得骨头都快散了架。
“我在琅勃拉邦城里长大,坐车去那里特别麻烦,因为山路多,路况不好,土还大,”他说,“我从小就听说过火车这种交通工具,但从来没见过,所以,我一直想亲眼看看火车、坐坐火车,这次没想到,能够亲自参与老中铁路的建设。”
作为中老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老铁路北起两国边境磨憨-磨丁口岸,南抵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14公里,其中60%以上路段为桥梁和隧道,设计时速160公里,建设期5年,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
有意思的是,汶米并不知道这条铁路会一直修到自己的家乡。得知中老铁路在琅勃拉邦的标段已经开工时,他的眼神中竟流露出孩子般的兴奋:“是吗?那太好了!如果铁路通车就方便啦。我真想一直干到通车,然后坐着自己亲自参与建设的铁路回家。”
飞纵千里山,乡关在何方。穿山越岭、蜿蜒前行的中老铁路,承载的不止是像汶米一样、许许多多老挝人的归乡梦,还有像中老铁路六标段二分部经理徐州一样、千千万万在海外的中国工程师的创业梦和思乡情。
80后的徐州算得上是位“年轻的老铁路”。2005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家乡成都工作,却没想到一天也没在家门口上过班。从国内的京津城际、广珠城际、钦北铁路,到海外的亚吉铁路、中老铁路,当年的“小鲜肉”在不断转场的修路人生中锻造成“小腊肉”,而铁路却在他的脚下不断延伸。
“12年弹指一挥间,每天都在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感觉挺充实,”徐州说,“比如中老铁路,为了解决当地土质粘性大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桥代路的建设方案,等这座全长7公里的楠科内河特大桥建成后,它将成为中老铁路全线最长的铁路桥。”
耐着高温燥热,忍着蚊虫叮咬,徐州热盼这条铁路早日通车,因为在他眼中,这也是一条别样的归乡路。
徐州告诉记者,他的女儿馨馨4岁了,已经一年多没见到她,自己本想趁老挝的雨季休假回家看看,但现在雨季也要加紧为旱季施工做准备,假期看来是要泡汤了。“不过也快,等铁路修好,我老婆就能带着女儿从成都坐火车到云南,再一路南下到万象来看我,想想都期待!”
从万象到琅勃拉邦,铁路串起的,是汶米的梦和故乡;从万象到成都,铁路牵起的,是徐州的家和远方。5年后,湄公河畔,待中老铁路的长虹架起,心与家的距离,将不再遥远。(记者闫洁、凌朔、王玉珏,编辑王丰丰,视频编辑王玉珏。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