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感受“危急”下的大不列颠:脱欧后英国是否真的会太平?

2017年05月26日 08:46:50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李应齐】编者按:近年来,恐怖威胁遍布欧洲,比利时成了“重灾区”,法国人“与恐怖主义生活在一起”,而孤悬海外的英国一向被视为“安全岛”。但22日晚造成20余人死亡的曼彻斯特爆炸案,给英国带来了罕见的紧张局面——由于更多恐怖攻击“可能迫在眉睫”,英国政府10年来首次上调恐怖威胁至最高级别“危急”,警察出动,军人上街……空气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味道。“危急”下的大不列颠究竟是什么情形?英国人慌乱吗?他们怎么看待当下的反恐举措?《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讲述了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2007年6月30日,在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的机场,两名男子驾驶一辆燃烧着的吉普车向航站楼冲去,瞬间浓烟滚滚。由于距伦敦2005年地铁爆炸案不到两年,加上期间一连串未遂恐袭被破获,刚上任3天的首相布朗决定将反恐级别提升到最高——“危急”。然而,民间并未安心,不少人反而有些惶恐,不明白英国为什么成了恐袭多发之地,不敢想身边有多少蠢蠢欲动的“潜伏者”。近十年过去,随着5月22日晚曼彻斯特体育馆的爆炸声响起,上任不到一年的首相特雷莎·梅又一次将反恐级别提升到最高……

  阴影难消

  在爆炸案发生数小时后,《环球时报》记者赶到曼彻斯特,同当地人一起迎接黎明到来。5月的英格兰,终于迎来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从皮卡迪里火车站走出,放眼望去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全副武装的警察。一夜间,数百警察分散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令人感到洒在这座名城的煦暖阳光都被驱散了。

  英国警察向来被看做这个国家的名片,很多外国游客在记录个人见闻时提到请当地警察帮忙,而警察们有求必应的小故事。所以,当记者不确定前往曼城体育馆的方向是否正确时,毫不犹豫地向警察问询。令记者吃惊的是,警察们的态度不再友好,而是冷冰冰地说:“你最好别靠近那里。”说完转身就走。当然,记者能够理解,他们如此“不近人情”,也是不希望有无辜者再受伤。

  无辜者已经受到严重伤害:22人死亡,60多人受伤。这两天,爆炸中被夺去生命的8岁女孩萨菲·罗索斯带着可爱笑容的照片,出现在英国各大报头版,提醒民众恐袭的残忍和结果的令人心痛。

  13岁的梅丽莎住在利物浦,去年10月收到妈妈送来的生日礼物——美国歌手爱莉安娜的演唱会门票。母女俩在体育馆附近预订的酒店大厅向《环球时报》记者说起了更多回忆和经历。

  梅丽莎的妈妈爱里克斯安抚了半天,才让女儿梅丽莎愿意面对记者的提问。但对于记者的每一个问题,梅丽莎的回答能短则短,她眼中时时将要溢出的泪水说明,那晚的经历令她惊魂未定。爱里克斯说,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女儿每天都在兴奋快乐地说着自己要来曼彻斯特看偶像的演唱会,但如今她不知道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女儿从阴霾中走出。

  在英国媒体上,一些侥幸逃生的家庭表示,他们看到不少孩子是跟小伙伴们结伴而来,没有家长陪同。这说明,一些家长早已放松了安全警惕,他们尤其不愿意相信,曼彻斯特这样的城市竟然会是极端主义者攻击的目标。

  在向这对母女告别前,记者问梅丽莎:知道体育馆为什么会有爆炸吗?她想了想,摇了摇头。在梅丽莎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警方在市中心一处购物中心执行了一场抓捕嫌犯的突袭行动。在附近经营餐馆的埃及移民沙敏对记者说,“警察冲进去的那一刻,很多人哭着向出口奔去。一条热闹的商业街眨眼间空无一人,陷入死寂。”

  艰难岁月

  一夜之间,英国人再次意识到,恐怖主义威胁并未远离自己的生活。事实上,只要简单梳理一下过去十多年英国本土遭遇的恐怖袭击,就能体会到当地民众所受的压力。

  不说2005年震惊全球的伦敦地铁及公交车系列袭击案和2007年的格拉斯哥机场事件,近5年比较著名的恐袭案有:2013年5月,两名英籍尼日利亚移民袭击并杀害一名英国士兵后,用路人的手机录下作案动机;2016年6月,英国工党女议员乔·考克斯被一名高呼“英国优先”的男子杀害。今年3月,在伦敦国会大厦外,一名男子开车撞倒多名行人并用刀袭击警察。

  不过,最近几次恐袭都没这次曼城爆炸导致的气氛紧张。一方面因为这次伤亡更大,其中还有不少儿童,另一方面,这场爆炸的实施者还有同伙。鉴于此,英国政府将反恐级别提升到“危急”,伦敦各个角落的旅游景点有警察把守,5000名士兵被派到全英各地。

  这无疑吓到不少人,因为上一次上调至“危急”还是2007年。“9·11”事件以来的16年里,反恐战争在全球打响,英国从未宣布实施紧急状态。而法国自2015年以来一直处于紧急状态中。一些伦敦当地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政府想靠这种办法来遏制极端主义攻击,难免会令意图攻击者更加心存怨恨,同时令英国民众更加人心惶惶。

  军队上街其实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儿。对于一些老人来说,这样的举措让他们想起过去的一段艰难岁月——由于北爱尔兰问题,从1984年开始,部署军队一直是迅速应对恐怖主义的一部分。

  曼彻斯特城也有相关的记忆。21年前的6月15日,追求北爱尔兰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军”在该市实施炸弹攻击,造成的建筑物毁损远甚此次。但当年有200余人受伤,无人死亡,原因是袭击者只想重创英国经济中心。这种今昔差别所产生的影响和威胁大不一样。

  何时太平?

  在曼彻斯特爆炸案发生后,英国舆论中出现一些尖锐声音。在推特上,一名专栏作者写道:“我们需要一个最终解决。”他的用词引起犹太人组织以及其他人的反对,因为二战期间纳粹曾用“最终解决”来指代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另一名媒体人发帖说:“我们要像法国那样实施紧急状态,我们需要逮捕数千恐怖嫌疑人以保护我们的孩子。”

  上述声音并非主流。美国《纽约客》网站的英国专栏作者约翰·卡西迪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无论是政界还是媒体界,都支持审慎的方式。《金融时报》称,“不可能阻止所有恐怖威胁,民众必须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太阳报》没这么“理性”,但也拒绝极端选项:“有人想将所有‘伊斯兰国’嫌犯及其同情者监禁起来,不经审判关起来,我们不认为这么做是正当的。”

  在卡西迪看来,英国人适用一句格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很多英国人为自己的镇定和耐性骄傲。但眼下这种信念遭遇考验。据估计,英国本土有超过800人去叙利亚为“伊斯兰国”助战,其中很多人可能已经回国。

  6月8日,英国将举行大选。原本,梅领导的保守党提前进行大选是希望借现有民意优势,重返政党一线。但曼彻斯特事件令当局目前倡导的政策,尤其是脱欧政策遭遇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选民会质疑,脱欧后英国是否真的会太平?脱欧是否意味着英国是一个反移民国家,并因此遭到更多报复?在爆炸案发生后,英国舆论在通宵达旦地热议。

  虽然有人担忧,整体看英国人是冷静的。倒是外人因不了解情况而对英国的状况有些“惶恐”。记者在牛津的一位学者朋友说,他原本要在26日参加一个学术讲座,但主讲的加拿大教授突然不来了,因为他的家人认为“英国不安全”。

  安检有所加强,生活恢复正常,爆炸带来的伤痛不会忘记,与反恐相随的日子仍将继续。2007年恐袭事件后,“危急”状态维持了4天,这次会持续多久?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