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19日下午,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中国贵州省的贵阳市拉开帷幕,中方代表团主席、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菲双边磋商机制的重启标志着两国把南海问题重新带回了双边沟通轨道,“意义很重大”。据此前媒体报道,2012年中菲在黄岩岛对峙后,两国之间的磋商一度中断。
“五、四、三、二、一,咣!”当天下午3时许,分别担任两国代表团主席的中国副外长刘振民和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在中外媒体面前一同敲响了标志着磋商机制启动的“开台锣”,意在希望中菲对话能“开一个好头”。据两国在会议后发布的联合新闻稿称,中菲双方都同意将这个磋商机制作为双方建立信任措施和促进海上合作与海上安全的平台,每6个月在两国交替举行会议。
罗马纳19日下午在会议结束后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会议“谈及了多个敏感议题,但这正是双边磋商机制的目的所在:讨论有争议的话题,同时推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议题取得进展。”
罗马纳对媒体表示,会议谈及了南沙群岛、黄岩岛、南海仲裁案、菲律宾捕鱼权等多个敏感议题,“几乎没有什么议题没被涉及”,但双方并没有对此做过多纠缠,而是将其放在双边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这是一次极好的首次会议,因为(双方)直率且坦白。同时,所有(讨论)都在一种非常友好的基调下进行。我们讨论了分歧,但也在寻求海上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
“会谈气氛不错,双方对各方面的问题都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刘振民在会议中途休息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双边磋商机制建立后的第一次会议,“重在交流”,“中菲间的问题存在了多年,尤其是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困难,虽然问题没法通过一次会议解决,但这个机制要继续运作下去,这对两国通过双边渠道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维护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9日介绍说,该机制是副外长级,由来自中菲两国外交部和海上事务负责机构的相同数量的官员组成。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佚19日告诉《环球时报》,考虑到这是机制建立后的首次会议,双方肯定触碰不到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等敏感问题。现实的路径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增信释疑做起。此次磋商开了个好头,但今后的对话谈判注定将十分艰难,而且可能充满荆棘,因此双方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据了解,中菲已商定机制的第二次会议将于2017年下半年在菲律宾举行,具体时间和地点将通过外交渠道商定。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代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海问题非常复杂,双方都面临各种压力,尤其在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内部的争斗或许会降低中菲在南海问题上达成战略和解的可能性,“要最终达成某种协定性的文件,还需要长期而有耐心的博弈与互动。”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