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39岁的“前进”运动候选人马克龙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八位总统,同时也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大选第二轮投票中,马克龙以明显优势击败对手、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法国内政部5月8日公布了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最终统计结果,马克龙获得66.06%的有效选票,勒庞得票率为33.94%。
这是一次最扑朔迷离的法国大选。第一轮选举中,马克龙、勒庞、右派共和党候选人菲永、极左翼“不屈法国”候选人梅朗雄4位候选人的民意支持率仅差5个百分点,谁都可能出线,吊足人胃口。
自选举进入第二轮后,结果看上去已经悬念不大,民调一直预测马克龙将以60%左右的得票率胜选。但尽管如此,法国上下仍然担心勒庞有可能借助国际国内有利环境,再次上演“黑天鹅事件”。直到5月3日晚,两位候选人的电视辩论结束,法国舆论才认为一切都“妥”了。
当晚,马克龙与勒庞的表现过于悬殊。拥有马克龙这样履历与才华的精英在法国不算少,但像勒庞这般“专注吵架”的政治领导人在文化大国法国确属少见,收看直播的1600万法国电视观众都“服了她”。解读5月7日的选举结果时,有评论文章指出,与其说选民最终选择了马克龙,不如说没有选择勒庞。
按照专家的说法,本次法国大选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法国左右两大政党都通过党内初选选出总统候选人;第一次法国左右两大政党候选人都在第一轮出局;第一次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候选人一举成功当选。难怪7日晚上,马克龙在卢浮宫广场庆贺晚会上引用了拿破仑的名言作为开场白——“一切皆有可能!”。
现实往往比剧本精彩。这位年轻总统能否带领法国走出眼前困境,尚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总统不好当。
今日法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十分复杂。首先,刚刚结束的这场大选对法国政坛不啻是一场地震,第一轮选举史无前例地出现中、右、极右、极左四大候选人支持率非常接近的局面。传统的左右两大政党候选人被震下台去,极右领导人跃上台面成为最大反对党,极左候选人支持率也创新高,以致造成政坛相当程度的分裂。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政治事务专家维维安 ·佩尔蒂索认为,“人们今天在法国看到的,的确是两个社会,大城市选举马克龙这样的建制派候选人,但在乡村和小城镇,人们选举勒庞或极左翼的梅朗雄。那里的民众觉得被人遗忘,被丢在了一边”。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接受法国电视二台专访时表示,马克龙的胜选说明法国选民对希望的渴望,但不要忘了,法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经历着多方面的断层。由此看,马克龙上任后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和解,以此为基础才谈得上真正治理好这个国家。
其次,6月11日和18日法国将举行议会选举。由于马克龙的“前进”运动成立只有一年历史,缺乏进行议会选举的人脉根基,拿到议会多数席位的难度可能比竞选总统还大。这也是为什么马克龙在胜选宣言中说,法国“政治生活的革新必须从明天开始”。只有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马克龙才能铺平执政道路,顺利推行其加强欧洲一体化、实行新经济增长模式等竞选纲领。
如果议会选举不能如愿,马克龙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组成以“前进”运动骨干为主,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的政府,如此选择的缺点是政府内将出现不同派别的对立。二是由取得议会多数的党派组阁,总理也来自反对党。这样的体制就是“共治”,历史上法国左右两派总统都经历过“共治”时期。从目前情势来看,右派共和党赢得议会多数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马克龙最终选择任命右派领导人担任总理并组阁,这样法国政坛就会出现“中右共治”局面,不利于政局稳定。
考虑到上述种种,6月法国议会选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已被称为“第三轮大选”。伊普索斯民调机构调查显示,61%的法国人不想在议会选举中支持马克龙及“前进”运动。
最后,内政困难势必会影响法国外交的底气与作为。马克龙在竞选纲领中称将把捍卫法国人利益、与各种威胁作斗争作为其外交优先事项。具体来说,其目标可分三类:一是安全利益,主要是反恐;二是气候利益,即保护地球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三是经济利益,帮助法国企业增强竞争力。面对国内政治的重重博弈,再加上欧洲整体政治氛围的复杂诡谲,马克龙要把竞选中提出的外交纲领原原本本付诸行动,显然不容易。
马克龙当选被认为是“变革的希望”。其实,法国人求变之心不是自今日始,5年前奥朗德打出的竞选口号是“改变,就是现在”。应该看到,奥朗德的政策除了带有明显的传统左翼特征,还渗透着一定的自由主义色彩,奥朗德任命被称为“左派中的右派”马克龙出任经济部长,即表现出了“左右通吃”的一面。此外,奥朗德也曾立誓要做一个“团结的总统”,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建设“法国梦”的进程之中。这一切与今日马克龙的主张不无相似,难怪竞选对手称马克龙是奥朗德的“真正继承人”,是“维持现状的候选人”。
曾经踌躇满志的奥朗德遇到巨大阻力,未能实现真正的变革。现在,马克龙已经胜选,未来之路如何,人们拭目以待。(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秒世界工作室 李永群)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