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曹思琦】2013年11月,当号称“欧洲最大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柏林成立时,许多人对其寄予厚望,尤其是饱受德国媒体负面报道伤害的德国华人。该机构在其官网上也写道:“希望以此展现中国不同侧面的风貌,推动公众讨论,并深化德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3年多过去了,这家智库是否“拓展了德国和欧洲看中国的视野”?结论大有争议。德国学者莱希贝格对《环球时报》说,研究某国的欧美机构通常会努力展示该国的多元面貌,但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例外,它发表的各类中国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性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是这样一家“中国问题”智库——我们不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
韩博天、孔弼永、古思亭、魏乐佳……看着这些充满中国书香气的名字,很多中国人会不自觉地产生亲近感。他们都是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英文缩写为“MERICS”)团队的成员,这个团队中绝大部分人都有中文名字。
这不奇怪,3年前,德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斥资成立MERICS时,目标就是打造专门研究中国的“新智库”。然而,驻德中国记者要接近这个“中国研究中心”却极为困难。过去几年,《环球时报》记者多次申请实地采访这家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智库,无一例外遭到对方回绝。
第一次,记者打电话给MERICS传媒和公关部负责人克丝汀·弗里德里希(中文名卢可思),希望能做一个深度报道。她一口拒绝:现在中心还成立不久,许多事情还没有完善。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次通过邮件联系卢可思,这次回复记者的是该部门的女助理多尔特·阿历克斯。她写道:“我不得不非常遗憾地告诉你,我们不能接受采访,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拒绝‘国家媒体’的采访。”
这一回复“信息量很大”。记者为此请教多名研究德国媒体的学者,发现他们也对MERICS拒绝的理由感到吃惊。“‘国家媒体’一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汉堡媒体理论学者德莱赫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德国学术界一般用它指代东德时期的媒体,或者一些与西方媒体对立的媒体。这显示该研究中心把中国当作了“对立面”。
数天前,《环球时报》记者又写了封邮件给MERICS传媒和公关部新的负责人克劳迪娅·韦斯林(中文名魏乐佳)。22日,魏乐佳亲自给记者发来回复:中心最近很忙,短时间内无法接受采访。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工作首先面对的是欧洲和美国的大众媒体,很少面对中国媒体。
这是记者第一次听到有德国研究中国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面对“美国媒体”。实际上,许多驻德国的中国记者都有类似遭遇。一名驻德中国记者说,采访MERICS的研究人员极为困难,她被对方以各种方式拒绝过。另一名同行说,该中心直接告诉他:“我们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