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丈夫力挺妻子竞选美总统 克林顿希拉里婚姻幸福吗?

2016年07月29日 09:14:38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1971年的春天,我遇到了一个姑娘”。当72岁的比尔·克林顿用秀恩爱似的口吻回忆与希拉里的相识、相知和相爱时,26日的民主党大会仿佛变成这对前“第一夫妇”的结婚纪念日庆典。此时希拉里已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集“前总统”与“有前科的丈夫”于一身的克林顿当晚大讲“有爱”的故事,宣扬“正能量”的家庭观,为妻子站台,这不仅创造了一项历史——美国首位前总统为配偶竞选背书,更引发众多媒体对“现代婚姻观”的思考和讨论。

  两个克林顿各有粉丝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称,克林顿竭尽全力将美国曝光率最高的一段婚姻关系,生生勾勒成一段“现代童话故事”。克林顿描述,希拉里年轻时曾对婚姻有所犹豫,他不得不求了三次婚才终于成功。他表示,自己“娶了最好的朋友为妻”。

  对于克林顿夫妇,美国人的心态是非常微妙的。许多民调显示,尽管有“拉链门”等不甚光彩的记录,比尔·克林顿仍是美国战后最受欢迎的前总统之一。同样,不少美国人对希拉里也颇为欣赏,因为她既以所谓“民主党内的共和党人”著称,令传统上更亲共和党的工商界大亨们感到“她是自己人”,又非常善于调动民主党传统支持者——妇女、少数族裔和中低收入者的人气,且善于包装和造势,每每给人以“天生领导者”的第一印象,正如一些希拉里的狂热支持者所言,美国既然已有了首位非洲裔总统,迟早会诞生首位女总统,这个人“舍希拉里其谁”。

  问题在于“两个克林顿”的粉丝似乎并不完全重合,在很多时候是彼此矛盾的。不少克林顿的支持者甚至在其担任总统期间都颇不满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他们戏称希拉里是“幕后总统”,而这种“垂帘听政”的感觉在美国社会并不那么受欢迎,因为美国人会认为自己投票选的是总统,并没有选第一夫人来治理国家。

  夫妻共用一个“注册商标”

  希拉里的政治生涯看似光鲜,实则有很大短板:尽管很早就活跃在政坛,但她独立进入政坛的资历并不算老,而且参议员、国务卿都是所谓“庙堂官”,缺乏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阅历和经验,在其参议员、国务卿任上言行、政绩都颇具争议。她竞争总统的两大“卖点”,一是“首位美国女总统”的品牌效应,二就是“克林顿”这个姓氏了。

  与中国媒体不同,2008年以来,美国媒体已潜移默化地习惯于用“克林顿”而非“希拉里”来作为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的简称,“克林顿”已不再是比尔一人,而成为希拉里和比尔共同的“注册商标”,考虑到永久退出一线政坛的比尔如今仅是个“职业演说家”,这个“注册商标”对尚处政坛最前沿的希拉里而言显然更“值钱”。

  美国媒体评论称,克林顿26日晚的演讲不同于他此前所做过的任何一次——除了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外,他更加着重体现出“一位丈夫对妻子的爱意”,通篇充满对希拉里的尊重和骄傲。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尽管当时的场合是政治集会,但克林顿的讲话甚至让听众产生他是在“结婚纪念日”上“秀恩爱”的错觉。

  重新审视“克林顿式”婚姻

  克林顿的“有爱”演讲令媒体重新审视二人长达40年的婚姻。1998年,“拉链门”曝光——时任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传出性丑闻,引发一系列调查和对克林顿的总统弹劾案。丑闻一度让希拉里与克林度的婚姻亮起红灯,有传言称希拉里当时“忍无可忍”,要拂袖而去,让克林顿当他的“美国第一离异总统”(美国迄今没有一任总统在任上离异)。

  在外界看来,丑闻曾长期困扰克林顿夫妇,二人的婚姻生活远谈不上“幸福美满”。曾有舆论认为,夫妇二人尔虞我诈、各取所需,共同维系着这桩名存实亡的“政治联姻”。对于这种看法,CNN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有几桩婚姻能谈得上是“完美”的呢?即便二人互相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同婚姻关系本身也并不抵触——“夫妇之间互相支持、促进有什么错吗?”

  CNN称,克林顿的演讲折射出“现代婚姻价值观”——即便婚姻生活不尽如人意,夫妇二人也能通过妥协、牺牲等方式予以维系、甚至得到升华。相比“一言不合就分道扬镳”的伴侣,克林顿夫妇经历数十年坎坷仍能在一起,其中必然有相互支持、尊重和爱作为婚姻的基石。文章结语称,婚姻本身也是一项艰难繁杂的工作,如果希拉里能像维护自己的家庭关系一样努力治国,那么她入主白宫还是比较令人放心的。

  亲共和党的福克斯新闻网发表评论,对克林顿的演讲以及二人的婚姻关系表达“尊重”之意。文章略带讽刺地说,相比民主党,更加注重家庭观念的共和党方面却提名了一位“结过三次婚、一生绯闻无数的男人”。

  美国网友更是替克林顿夫妇操起了闲心:倘若希拉里当上总统,官方该如何称呼她的丈夫?美国媒体称,由于克林顿也当过总统,不少人出于尊重,至今还称呼他为“总统先生”。此前,希拉里曾打趣称,可以叫他“第一哥们”或“第一配偶”。 【环球时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刘皓然】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