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中日关系:村上春树拒劣酒,阎连科备冰茶
两年前,作家阎连科曾直言不讳地说,那部被许多中国年轻人奉为经典的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他读了三遍都没有看进去,更没觉得语言有什么好。
但当中日关系进入敏感期,阎连科却撰文发表在10月5日的英文媒体《国际先驱论坛报》上,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的钦佩之情。
这两位在本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样闻名于对方的国度。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畅销自然不必多提,阎连科描写艾滋病题材的小说《丁庄梦》还在日本出过罕见的盲文版本。他们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写作,文学风格也迥异,但同一条理性底线让他们有了对话乃至心灵沟通的可能。
9月28日,村上春树在《朝日新闻》上发表文章。针对最近持续升级的中日、日韩领土争端,他提醒日本民众小心那些煽风点火的政客,“他们仅凭漂亮话就煽动了人心,但实际上受伤的却是身陷其中的每一个人”。
这个几乎不写文学评论和书评的作家,在63岁的年纪针对公共事务发言。他在文章中写道:“若领土问题超越界线,踏入过敏情感的领域,则会变得出口难寻,危险显现,就如同人醉于廉价劣质的酒水一般。几杯劣酒下肚,人烂醉而充血上头,言语聒噪而行为粗鄙,逻辑简单而自我中心。一夜哄闹过后天明,仅剩头痛欲裂而无他。”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前不久,针对钓鱼岛问题,中日两国爆发不同程度的游行示威活动。中国个别城市还出现了不理性的打砸等暴力事件,有人声称要抵制日货,还有日本图书在中国书店下架的传言。
那些日子,阎连科无心写作,他追踪新闻,并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民族主义者恨不得对日开战,理性的爱国人士担心滑入民族主义而沉默。”
一周后,当他看到村上春树等日本知识分子在报纸上公开表达观点,在争端面前将理性引入讨论时,阎连科为“自己作为中国作家这么迟缓地做出反应感到羞愧”。为了呼应异国的那些同行,他也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旗下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上。
“在任何国家,如果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灾难会随时发生,而普通人将会受苦。”这位被认为总在描写中国阴暗面的争议作家,公开发出这样的声音。“我痛苦地了解到作家和知识分子在复杂世界的微弱地位,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有任何用处的话,现在是我们发声的时候。”
对于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阎连科与村上春树都没有直接记忆。只不过,其中一位的父亲和叔叔曾在那时应征入伍参与侵华战争,另一位的故乡则在县志里留下被日军扫荡的记录。
几十年后,战争双方的后辈面对国内涌起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时,做出的选择是一样的,那就是坚守理性。
“如果日本、韩国和中国有更多的知识分子站出来,用理性的声音发言,而不是散布仇恨,沉溺于情感宣泄,不是站在一边袖手旁观,我们也许能够降低温度,给那些受到领土热情煽动的人们上一些迫切需要的冰茶。”在文章中,阎连科这样写道。
这样的声音在这个秋天显得弥足珍贵。在狂热中保持冷静只需要理性,在狂热中鼓励冷静则需要勇气。
这种理性与勇气,毫无疑问,目前看来尚属稀缺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村上春树与阎连科的言论只能代表他们自己。但他们的声音并不孤独。就在村上春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同一天,包括诺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内的1000多名日本市民发表了终止领土问题恶性循环的联署声明,希望日本政府停止“不存在领土问题”这种认知。随即在中国,上百名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也公开表达了中日关系回归理性的呼吁。
这已经不仅仅是两个作家的隔空对谈,更是两个群体间的对话。他们所用的语言超越种族,彼此可以理解,如果其中的理性含量足够强大,更有可能成为两个国家恢复平和沟通的基础。
最后,还是回到文学本身吧。村上春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名为《开往中国的慢船》。小说中的他去“世界尽头的中国人小学”参加模拟考试,监考的中国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中国和日本是邻居,尊重对方,只要努力,一定能成为朋友。
或许,阎连科会喜欢这个故事。(王晶晶)
[ 责任编辑:吴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