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熟悉的当今外国政要,首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了。早在1995年9月,她作为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的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人从此就认识了她。接着,她的政治生涯从当选美国参议员,到2008年与奥巴马竞争民主党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再到她应奥巴马之邀,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这几年,更加深了中国人对她的印象。
首先的印象,是她的忙碌。她在3年半的外交生涯中,已经访问了100多个国家,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希拉里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出访或在出访的路上。她实现了50年来美国国务卿首访缅甸,并在任内3次访问越南,试图将这些曾经并不喜欢美国的国家,拉到美国身边来。不管其效果如何,希拉里的工作态度,还是被美国民众肯定。
其次的印象,是她的理智。早在莱温斯基事件中,中国人就知道了她的理智和冷静。尽管她在骨子里并不喜欢当今的中国,但她现在还是十分用心地和中国打交道。她说过:“在21世纪,19世纪的‘零和’理论,已经不适用于中美关系。”她引用中国成语“同舟共济”,认为美中在同一条船上,如果不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便会引发混乱。两国通过合作的获益远大于发生冲突。又说过:“一个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一个繁荣的美国对中国有利,一个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
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她的精明。这种精明特别体现在由她力推的“巧实力”外交理念上。2009年1月13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希拉里用一个“巧实力”的理念,吸引了许多媒体的目光。虽然“巧实力”的概念不是由 她首先提出的,但的确是由她付诸美国的外交实践的。
希拉里认为,“巧实力”就是要通过灵巧运用可由美国支配的所有政策工具,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未来的美国,既要团结朋友,也要接触对手;既要巩固原有联盟,也要开展新的合作。实际上,“巧”的概念却十分模糊,而且巧和不巧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巧实力”的实质,不过就是要从过分依赖硬实力,改变为软硬兼施罢了。
2011年10月,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指出:“与我们的军事力量或经济规模相比,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最有影响力的资产是我们的价值观,特别是我们对民主与人权的坚定不移的支持。它显现了我们最深厚的民族性格,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我们向亚太地区的战略转移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希拉里的“巧实力”理念就是武力威胁加上美国价值观而已。
在这里,希拉里要求东方人要像美国人一样去思考问题,并主动去服从美国的利益,那真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想法,同时也说明了她并不真正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始终认为,由一种文化去征服或代替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文化的影响力在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不能强加于人。
今年7月,希拉里进行了为期13天、横跨欧亚非8个国家的外访,此行被媒体指为绕着中国“转”。她一改过去对中国较友好的态度,指桑骂槐,称“讨论亚太民主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直接给南海争端添柴加火。这样做,希拉里自认为很巧,实际上却可能弄巧成拙。中国的老子说过:“大巧若拙。”这说明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巧,不会违背客观规律地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老老实实地顺应规律。
新世纪10年过后,美国似乎出现了一些衰落的迹象。面对这种形势,美国虽然正在调整外交政策,但看来仍未能真正摆正心态。这种高调又生硬的“巧”,估计不大可能会被东方人欣然接受。这种“自以为是”且“工于心计”,或许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安慧)
[ 责任编辑:吴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