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举行反核集会 新华社发
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冒进躁动,在日本国内有很高的支持率,是部分日本国民在沉重的失落感下,从对抗中国中寻找慰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折射。
无所不在的深刻沦丧感
“早晨上班路上又遇到了‘人身事故’,京浜东北线和琦京线被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命案发生在NEC等大公司云集的田町站,那男子当场死亡”。一位东京的上班族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像这样的自杀事件,日本人早已司空见惯。日本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动过自杀念头,年自杀人数已连续14年超过3万人,平均每天有85人轻生,自杀率高居全球榜首。
跃轨自杀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眼睁睁看着一个活人迎面扑来,瞬间离去,那份震撼可想而知。
20年前,日本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国家,自豪到了傲慢的地步。而今,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民众陷入信心危机,极度自我萎缩。
初到日本的人,也许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生活的相对富足和高保障的社会福利。正因为这样,很多年轻人懒得拼搏,更不愿到海外去打拼。一些企业招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实习,希望能留下一些需要的人才。但这些人即便入职,也不愿签长期工作合同,很多人工作几个月就走人。不工作的所谓自由青年每年在增加,他们享受着前人创造的社会福利,迷茫、自我、缺乏责任感,成为日本新一代的特征。
日本媒体说,日本年轻人距理想愈来愈远。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萎靡,那股曾经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亦逐渐消退。相反,“食草男”、“宅男”等新新群体不断涌现。昭和电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大桥光夫说:“日本人过去被称为经济野兽。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日本失去了这种兽性。”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出版后,狂销400万册,平均每30个日本人手上就有一本。这本描写当时青少年忧伤唯美、多愁善感的著作大受欢迎。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发出感慨:此书风行,正是当下“无所不在的深刻沦丧感”的写照。
从对抗中国中寻找慰藉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一份中日民间团体和媒体的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印象不佳的日本人比例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对日本抱有负面印象的中国人比例仍很高。
追究深层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及军事现代化程度加剧了日本人的挫败感。《财富》杂志日前发布了2012年度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中国企业有79家,再次超越日本。反观日本,经济渐渐走下坡,这种反差是日本人无法接受的。他们一向认为日本在各方面远超中国,倘若被追赶甚至超越,便无比焦躁,从“对中国印象不佳”发展到“逢中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