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反弹乏力的背景下,美国制造业却看到了数十年来少有的复苏希望——《华尔街日报》称,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雇员。美国国内掀起了让制造业回流的热潮。
有观点认为,在“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和政策影响下,美国有望吸引传统制造业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回流”至本土。从而实现奥巴马政府“增加生产和出口,降低金融比例,增加就业”的发展目标。
于是,媒体不断报道美国开始“重操就业”,生产从筷子、热水器到建筑机械等一系列产品的事例。甚至对中国生产的美国奥运服装,也有个别美国议员小题大做,嚷嚷着要把“中国制造”堆在一起烧掉,再做新的,哪怕是汗衫也好,但必须是“美国制造”。
政府加码“美国制造”也好,媒体跟风炒作也罢,抑或是少数议员的国粹主义表演,都让人们感到美国重振制造业似乎势在必夺。
从低端到高端,“美国制造”欲卷土重来。但是,重振制造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路径?
说说与做做 两回事
“我们不会在美国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要它们。有时开发增强竞争力的技术会比较有意义。有时政府支持提高工人技能比较有意义。”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