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英国《华闻周刊》
据英国《华闻周刊》消息, 近几年,中国学生热衷到海外留学镀金,出国留学人数屡创新高。但是在英国,一些华裔移民家庭的华人二代和英国本土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逐渐掀起到中国 “逆留学”的热潮。
通过采访部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和到中国留学的英国学生,《华闻周刊》了解到:与被送回国接受早期教育的“小逆留学生”不同的是,这些到中国留学和学习中文的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他们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或希望掌握中文这门第二语言,以期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学生留学中国势头渐猛
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共有9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而在中国的26.5万名外国留学生中,仅有3300多位来自英国的学生,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
作为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清华大学在2009至2011年间共接收了来自112个国家的近万名留学生,其中来自英国的留学生以攻读研究生学位和汉语为主。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叶桂芹女士表示,从2009年至2011年,共有约150名英国学生来清华进修,他们中九成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学生来自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
至于到中国留学的英国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走向,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章燕女士向《华闻周刊》介绍说,自2009年起至今共有34名英国留学生毕业,其中15人学习中国法律,9人学习公共管理,6人学习MBA专业,分别有2人学习EMBA和传媒专业。从领域上看,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金融和法律。
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运新博士说:“近年来,到清华学习的英国留学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全面快速提升,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借鉴,同时,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难题也是世界性的、前沿性的课题。”
叶女士也强调:“中英两国在国际交流、贸易往来、生产制造、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中国有很多工作机会,个人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前途,学习汉语可以帮助想在中国发展的英国学生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除了清华大学为海外留学生开设了各种学位和非学位进修课程外,一直处于国内高等教育前沿的北京大学,也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合作开设了暑期课程,面向全球招收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中文感兴趣的学生到北大进行交流学习。据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04年8月至2011年的八年间,共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参加了LSE-PKU暑期学校的学习,申请的海外学生大多来自世界知名学府。
华裔二代“逆留学”中国
24岁的王德伦(Darren Wee)是一位中英混血儿,他的爸爸是马来西亚华人,妈妈是威尔士人。王德伦从小一直很想学中文,但是他的家人只会说海南话和福建话,所以他在十几岁时开始自学中文,大学时选择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专业。王德伦说:“我的家人很为我骄傲,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写字。我第一次去海南寻根的时候,我大陆的家人都很惊讶一个英国来的混血会跟他们说中文。”
在2006年,王德伦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的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又去台湾做了两年记者。2011年夏天,回到英国的王德伦在卡迪夫开设了一个中国俱乐部,为一些英国人教授中文课。
王德伦的理想职业是到中国做记者,他对《华闻周刊》说:“虽然我学习中文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可是我认为学习中文对我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雇主都说我在中国台湾的工作经验是很难得的。”
出生在英国的何剑鸿(Gary)今年18岁,他全家移民到英国将近三十年,目前在英国一家中学读书。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何剑鸿说,小时候他对说中文有过抵触情绪,但是一次由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让他对学习中文有了兴趣。
何剑鸿语速缓慢地告诉《华闻周刊》,2010年他随夏令营在中国呆了一个半月,期间他认识了很多华裔朋友,“他们也是在英国出生,但是他们的英文和中文都说得很好,我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何剑鸿说。在夏令营里,他每天都要说中文,这锻炼了他听说的能力。参加完夏令营之后,何剑鸿进步很大,“如今可以自如地用普通话交流,读中文文章。”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的何剑鸿来说,“说中文是个挑战。而且自己始终都是中国人,应该把中文努力学习好的。”
何剑鸿坦言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并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个暑假,我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我要把它们读一读。”
谈到以后理想的大学时,何剑鸿最想去剑桥大学读中国研究专业,“因为读到第三年,就可以去北京大学留学一年。”他希望以后到中国发展,“学习中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基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好处。”